叙小修诗
〔明〕
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耳。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弟少也慧,十岁馀即著《黄山》《雪》二赋,几五千余言,虽不大佳,然刻画饤饾,傅以相如、太冲之法,视今之文士矜重以垂不朽者,无以异也。然弟自厌薄之,弃去。顾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旁及西方之书、教外之语,备极研究。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其视妻子之相聚,如鹿豕之与群而不相属也;其视乡里小儿,如牛马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弟弟小修的诗文大多散佚,留存的就只有现在这本了。我怕它也失之不存,于是便刊刻出来。弟弟自少聪慧,十几岁就作出了《黄山》《雪》两篇赋,将近五千字之长。虽称不得极佳,却也能绘饰文辞,并辅以相如、左思作赋的手法。这与现在那些文士们十分看重并奉为不朽的作文之法没多大差别。但弟弟逐渐厌弃了这种规步前人的做法,而喜欢上了阅读老子、庄子、列子等老庄道家学说,并都作了注疏,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此外还旁及佛教经典与言语,并作过完备的研究,时间久了,胆识愈加开阔明朗,自认为称得上是豪杰,于是一心想与当时世上的豪杰为友。而把与妻子儿女的相聚,看成如同和鹿与猪在一起,自认为和其不是同类;视乡里的人如牛与马相尾随而不能与之住在一处。家弟曾泛舟于西陵峡,还曾任职于塞外边关,遍览燕、赵、齐、鲁、吴、越各地风物,所到之处几乎遍及半个中国,其诗文水平也因此日渐长进。他写诗作文向来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内容和形式上打破束缚,表现自我真实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精神。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不肯下笔的。有时情与境相融合,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如水之东流,一泻千里,夺人心魄。这当中有值得称道之处,也有缺点不足。优点就不多言了,即使是缺点也多是直抒胸臆、见解独到之语。我更喜欢他这所谓的缺点;而一般认为值得称道之处,却不能不因仍沿袭粉饰之风而令人遗憾,这是还没有完全摆脱近代一些文人习气的缘故。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有人认为近代诗文的地位是低微的,作文章就一定要以秦汉之文为标准,作诗则一定要以盛唐诗歌为标准,要因袭模拟,亦步亦趋。如有人提出异议,就会被说成是歪门邪道。令人不解的是作文之法以秦汉为准,而秦汉人何尝字字向《六经》学习?写诗之道要以盛唐为准,而盛唐人何尝字字向汉魏时期学习。如果秦汉之文模拟《六经》,盛唐之诗效仿汉魏,怎么会有秦汉之文、汉魏之诗自身的存在?所以说,时代更迭,而作文之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创造新形式,表现新内容,独具自身面貌,这才是可贵之处,而无所谓优劣之分。天下的事物,有个性的必定不会消失,即使想废除也不可能;而那种与其他事物雷同的则可有可无,即使想使它长存同样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现在的诗文是不能传诵下去的。如果有传世之作,或许是民间流传的妇女儿童所唱的《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的民歌,这些是没有多少见识,而有真性情的朴质之人所作,所以多是自然真情的流露,而不像那些作文便效颦汉魏,作诗便步趋盛唐的作品。抒发真情实感,却能引起人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共鸣,这是令人高兴的。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且《离骚》一经,忿怼之极,党人偷乐,众女谣诼,不揆中情,信谗齌怒,皆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焉!
我的弟弟在当时是不得志的,常发感慨;而且又喜欢豪华生活,不安于贫窘,不甘于寂寞。他手里一有钱,很快就花光,所以一直贫穷;他沉溺于玩乐,不知节制,所以经常生病。常处于贫病交加的状态,所以总是多愁善感。愁到极致,便吟咏为诗,所以常把贫穷疾病、人生无聊的苦闷,倾诉于诗中,似哭似骂,就像杨朱面对歧路,不知所从而哭泣。我读过以后也会感到悲伤。大概饱含深情的语言,自然能让人感动,这算得上是“真诗”,能够流传下去。而有的人却批评他太过直露,殊不知情感随环境改变,语言文字随情感起伏而生成,恐怕还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怎么会显直露呢?《离骚》也是极抒怨忿之情的作品,写了那些结党营私、垄断朝政的小人,不顾国家安危,苟安享乐,嫉贤妒能,造谣诬蔑。而君王又不体察哀情,听信谗言而恼怒万分。对于这些作者都是痛快地唾骂,哪有什么怨忿却不能过分之说。处于贫苦潦倒的境地,痛哭流涕,辗转无定,没功夫去遣词造句,哀怨之情溢于言表,难道还要做到恰到好处而不过分吗?大概南北方气候燥湿有别,性情也是刚柔相异。而性格刚劲朴直,文章峭急直露,是楚地的共同风格,又有什么可疑义的呢?
小提示:袁宏道《叙小修诗》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叙小修诗》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从对小修其人与诗的述评中引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论,以之为尺度评论小修诗并自然过渡到对七子的议论,再通过驳斥七子树起“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的文学发展论,最终对小修诗的成就作进一步阐述。全文逻辑清晰,谨严邃密,议论风趣,笔锋犀利,语言简洁有力。
创作背景
在经济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催发了思想界反抗传统,追求个性自由解放思潮的文化背景下,文坛上继李贽标举“童心”的理论高扬与徐渭、汤显祖等任情黜理的创作实践后,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接踵而起。通过对前后七子复古主义文学思潮的扫荡,围绕“独抒性灵”这一核心命题,以各种形式提出了一系列震耸流俗的文学主张。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九月和次年七月,袁宏道之弟袁中道两度赴乃兄任县令的吴县。袁宏道集其诗付梓,写了此叙。
相关诗词
-
酬彭法曹留题小山用次来韵
读君小山诗,语势欲飞舞。乃知甘与贾,年少心则古。又如东方生,用之必为虎。予方坐空谷,屏息避烦暑。开缄揖清风,不觉生毛羽。携之出人间,瑶池赠王母。
-
谢无逸秦处度诸人皆许省试后见访冬夜有怀作此诗寄之
...欲归故里闾,稀复旧耆老。悠悠岁欲尽,忽忽身向老。小堂佳有馀,所恨来不早。饥虫语夜霜,疏星乱衰草。支撑坏壁高,侧转寒木小。诗书久弃置,词林迹如扫。佳人何时来,路远音信少。庭前冬开花,扶杖起千绕。春风回马首,清尊待君倒。先期留酒钱,仍须具梨枣。
-
潞河舟中和小修别诗十首·其九
小艇烟江雨,长堤杮叶霜。一洲鱼子市,千树木奴乡。客去寻空谷,书来话酉阳。繁华销枕上,家近吕仙堂。
-
和苏编修游东明山诗
...编递玩丛如笋,嘉卉当筵粲若杯。松鼠沿窗行且偃,山禽窥客去仍来。但知笑齿时频启,何事愁肠日九回。寄语山灵休厌我,看花莫待作诗催。
-
小孤山
三十年前东下时,开篷曾赋小孤诗。风涛如许相冲激,天柱迄今无改移。长愿江流平似镜,坐看舟客去如驰。悠悠此日登临意,付与浔阳循吏知。
-
李慎修奏对劝勿以诗为能甚韪其言而结习未忘焉因题以志吾过
慎修劝我莫为诗,我亦知诗可不为。但是几馀清晏际,却将何事遣閒时。
-
金陵杂诗·其二
桃叶渡头秋雨时,木兰舟上酒盈卮。镫前红豆尚书句,眼底青山小谢诗。金粉千年艳牛渚,笙歌一片付乌丝。门前有客如龙虎,可是孙郎帐下儿。
-
病卧穷庐咏静修仙翁和陶诗以自遣适辄效其体和咏贫士七篇非敢追述前言聊以遣兴云耳·其二
我惭未闻道,雅志慕羲轩。力学非董生,三年不窥园。团茅借幽栖,土锉寒无烟。诗书化乡邻,宁免朱墨研。紫阳继绝学,汗简多微言。虽愚莫自弃,感慨追前贤。
-
中元燕百丈小楼诗
薛老峰南更近西,小楼高阁与云齐。中山酒熟中元节,归去从他醉似泥。
-
小儿诗
情态任天然,桃红两颊鲜。乍行人共看,初语客多怜。臂膊肥如瓠,肌肤软胜绵。长头才覆额,分角渐垂肩。散诞无尘虑,逍遥占地仙。排衙朱阁上,喝道画堂前。合调歌杨柳,齐声踏采莲。走堤行细雨,奔巷趁轻烟。嫩竹乘为马,新蒲折作鞭。莺雏金旋系,猫自綵丝牵。拥鹤归晴岛,驱鹅入暖泉。杨花争弄雪,榆叶共收钱。锡镜当胸挂,银珠对耳悬。头依苍鹘裹,袖学柘枝揎。酒殢丹砂暖,茶催小玉煎。频邀筹箸挣,时乞绣针穿。宝箧拿红豆,妆奁拾翠钿。戏袍披按褥,劣帽戴靴毡。展画趍三圣,开屏笑七贤。贮怀青杏小,垂额绿荷圆。惊滴沾罗泪,娇流污锦涎。倦书饶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