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
〔唐〕
逐臣(1)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3)每相见。
我们这些有罪的臣子,受到了严厉的处罚,从北方流放到南荒,原以为在南荒大家还能够经常见面。
岂意南中歧路(1)多,千山万水分乡县(2)。
谁料到南中会有这么多岔道,千山万水使各个乡县重重相隔,哪里还能见到朋友们的面呢?
云摇雨散各翻(1)飞,海阔天长音信稀(2)。
我们由朝士而逐臣,一旦被祸,凄惶如许,恰似翻飞不定的浮云飘雨,各各独处一方,不仅无缘相见,而且音信难通。
处处山川同瘴疠(1),自怜(2)能得几人归。
中原人大多不适应岭南偏僻地区炎湿的气候,有的贬官就因此走上了不归之路。
小提示:宋之问《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吟咏了诗人在流放之地的孤独之感,以及不能与挚友相会、不能回到朝廷的悲愤心情。这首诗虽即兴而作,但情感充沛,语言流畅,生动感人。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 创作年代初唐
创作背景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卧病之机,率羽林军发动政变,诛除武氏佞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辟。这是唐代历史上的一大事件,当时影响所及,一批文人朝士因“倾心媚附”二张而尽数被贬至岭南各远恶诸州。作为武氏朝廷的词臣的诗人,难逃此厄,被贬为泷州参军。他在赴贬所途中,经端州驿站停留,见到一起被贬而先期经过此地的同朝文友杜审言、沈佺期诸人在墙壁上留下的题诗,不由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诗。
相关诗词
-
小霁过枫木岭至白云庵雨作观刘子参新亭纹石留五宿刘云亭下石门石座似端州醉石遂有次作二首·其二
三岁度岭行,薄言观世枢。壮心销流丸,林泉聊据梧。归心存醉石,取似在枌榆。江湖忧已亟,神尻梦可趋。漆吏称昔至,周臣怀旧都。流止互相笑,外身理不殊。委形凭大化,中素故不渝。兴感既有合,触遇孰为拘。海尘无定变,聊崇芳兰躯。
-
夜宿邳州有怀
邳州驿路九衢通,人去人来自不同。百岁光阴湖海外,半生诗酒笑谈中。岂愁绿鬓添新雪,刚爱丹心胜老枫。闲数星辰成夜坐,参商天上各西东。
-
松江至湖州又一日到四安登陆半日至广德
才过吴门游上海,又从霅水到横山。三年漫踏青鞋破,不似浮萍一味闲。
-
长芦道中晚眺闻明日驾至德州
漠漠长堤起暮烟,烟深茅屋数家连。灯前人卖当垆酒,月下牛牵上水船。官柳萧条霜落后,乡山迢递雁归先。明朝应候銮舆近,五色龙光动九天。
-
题蕴忠上人歙砚
山僧有砚名龙尾,此石来从歙溪水。通明直可照发毛,莹滑不容安手指。案上长疑片月生,匣中自有浮云起。苍然颜色涵秋波,不学端州誇嫩紫。溪匠琢为寒瓦形,如从铜雀初飘零。只仍故状不复改,独有乱点生繁星。高闲上人妙书札,什袭藏来时一发。拂开轻雾磨烟煤,...
-
东桥顾公巡抚湖南行部至衡州纵游南岳某闻而慕之二首·其二
好游晚益耽,身到楚天南。胜迹摩崖刻,奇文览记探。高僧留与偈,野客偶成谈。更有名书写,藏山副石函。
-
至徐州口占四绝·其一
日日拖舟茫苍间,荒郊四顾但榛菅。朝来雨歇蓬窗外,正见徐州一带山。
-
七言将至瀛州从事张祥寄诗和答
驿骑驱驰万里身,锦貂浑欲变缁尘。平生未识行边地,今日初欣遇故人。洗眼已惊双鲤至,相看应讶二毛新。羡君独得从军乐,三岁高阳幕里宾。
-
至徐州口占四绝·其三
五月舟行齐鲁间,黄尘能富水能悭。朝行汴泗交流处,巨浸家家过屋山。
-
至徐州口占四绝·其二
人说兹行恰似游,棹歌声里下徐州。朝来独坐蓬窗底,两岸青山送去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