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清〕
十月二十六日得家书,知新置田获秋稼五百斛,甚喜。而今而后,堪为农夫以没世(1)矣!要须制碓制磨,制筛罗簸箕,制大小扫帚,制升斗斛。家中妇女,率诸婢妾,皆令习舂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2)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3)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1)乎!
十月二十六日收到家里来信,知道新买的田地,秋季收获了五百斛的稻谷,我非常高兴。从今以后,我们可以做个农夫过一辈子了。现在需要制备碓、磨、筛罗、簸箕,制备大小扫帚,制备升、斗、斛等农具。家中妇女,连同家中女佣,都让它们学习舂揄蹂簸的活计,这才有一种靠田园抚养子孙的生活气象。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再加一小碟酱姜等佐料,这最能使他们感到温暖。农闲的日子,吃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着碗,缩着脖子喝,即使是霜雪浓重的寒冷的早晨,喝这样的粥,全身都暖和。唉!唉!我们可以长久地做农夫过一辈子了!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1)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2),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于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产田。起手便走错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3),更不可当。夫束修自好(4)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5),抗怀千古(6)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1)之末也!且求居四民(1)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我想世界上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读书人是士、农、工、商四民的最后一等。上等的农夫,耕种一百亩的地,次等的七、八十亩,再次等的五、六十亩,都是劳苦他们的身体,勤奋地付出他们的力量,耕种收获,来养活天下的人。假使天下没有农夫,全世界的人都要饿死了。我们这些读书人,就应该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兄长,守住先人的美德,等待传给后人来继承发扬,做官得志时,把恩泽施与百姓;不能达到心愿时,就修养身心,将美德表现于世;所以又比农夫高了一等。可是现在的读书人就不是这样了,一捧起书本,便想要考中举人、考中进士、作官,作官后要如何抓取金钱,建造大房屋,购买很多田产。一开始便错走了路,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而那些在事业上没有发展和成就的人,便在乡里为非作歹,行为丑陋,更令人受不了。至于约束言行,注重修养自己品德的人,难道没有吗?甚至期望自己达到经世济民的理想,使自己的心智高尚,媲美古人的人,也到处都有。但是好人总是被坏人所牵累,于是让我们也开不得口。一开口说话,别人便笑说:你们这些读书人总是会说,将来做了官,就不这样说了。所以只好忍气吞声,忍受别人的笑骂。工人制造器具,让人使用方便;商人搬运货物,输通有无,都有方便民众的地方。只有读书人对于人民最不方便,难怪要列在四民中的最后一等,而且连求列在最后一等也都得不到呢。
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1),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2)昭昭可鉴矣。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4),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近日颇有听鼓儿词,以斗叶(5)为戏者,风俗荡轶(6),亟宜戒之。
兄长我一生中最敬重的是农夫。对于新招用的佃户,一定以礼相待。他们称呼我们为主人,我们称呼他们为客户;主客本来就应该是相互平等对待的意思,我们有什么好尊贵的,而他们又有什么好低贱的呢?要体恤他们,要怜悯他们,如果他们有需要借贷,就要周全他,无能力偿还的,就要宽让他们。我曾经嘲笑唐人《七夕》诗,吟咏牛郎织女,都作相会、离别等可怜之说,实在失去了原本的主旨。织女,穿衣的本源;牵牛,吃饭的根本,作为天星为最尊贵,上天非常重视它们,而人却反不重视啊!它们昭示人民勤劳务农,它们的形象明显可作为人们的镜子。我们乡邑的妇女们,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持家务,多做针线,也仍然不失为勤劳。近来有很多沉湎于听鼓词、玩斗叶的人,这习惯太放纵,亟应该制止他们。
吾家业地虽有三百亩,总是典产(1),不可久恃。将来须买田二百亩,予兄弟二人,各得百亩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亩之义也。若再求多,便是占人产业,莫大罪过。天下无田无业者多矣,我独何人,贪求无厌,穷民将何所措足(2)乎!或曰:“世上连阡越陌(3),数百顷有余者,子将奈何?”应之曰: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4),亦板桥之家法也。哥哥字。
我们家的田地,虽然有三百亩,但总是人家典押的产业,不可长久依靠它。将来需买二百亩田,我兄弟二人各得一百亩就够了,这也是古代一个农夫受田一百亩的意思。如果再求多,就是侵占他人产业,那是很大的罪过。天下没有田地产业的人很多,我是什么人啊,如果贪求而不满足,那么穷人将如何求得生存呢?有人说:"在这世上,很多人的田产是阡陌相连,拥地数百顷还多,你奈他何?"我说:别人这么做是他家的事情,我只尽力做自家的事情,当世道昌盛时,大家一起遵守王制;若世风日下,民俗浇薄时,也决不随着世俗同流合污。这也是板桥家法吧。哥哥字。
小提示: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是郑燮写给堂弟郑墨的一封家书。文中提出“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是振聋发聩之语。这虽与中国农本主义的传统有关,但更是基于作者对当时读书做官、物欲横流的不良风气的深切痛恨及批判。作者指出应尊重“苦其身,勤其力”“以养天下之人”的农夫,批评了一心想做官发财的读书人,表现了极为可贵的进步思想。全文语言浅近贴切,叙事议论不加雕饰,明白如话,但“颇有言近指远之处”。
- 作品出处郑板桥集
- 文学体裁书信
创作背景
郑燮无亲兄弟,郑墨是他堂弟。郑墨字五桥,小郑燮二十四岁。对这位小弟,郑燮十分友爱,并从读书到做人,随时予以谆谆教导。《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是郑燮在范县任上写给堂弟郑墨的家信。此间他给郑墨共写过五封信,“第四书”写于乾隆九年(1744年)。
相关诗词
-
寄舍弟忠原臣二首·其二
读书也自硕为官,不道驱车值路难。今日时清身拓落,何人喜极涕汍澜。未从玄圃安丹鼎,终倚扶桑把钓竿。兰岳夜来秋雨急,松云深护鹤巢寒。
-
寄舍弟忠原臣二首·其一
震泽烟霞失钓槎,龙门风雪阻行车。别来远道惊蓬鬓,梦里清樽对棣花。万里移书方占籍,九秋看月定思家。卧谈往事知何夕,注目沅湘雁影斜。
-
寄舍弟二首·其二
冷浆庭巷四时秋,巧拙时情不解谋。远客病容诗共瘦,故乡野水泪通流。稍辜破镜刀头约,尽失苍蝇骥尾游。他日江湖看生计,鸭头春浪一扁舟。
-
八月十四风雨之夕病中望舍弟消息不至怅然有怀
西风门巷掩深幽,一卧兼旬倦出游。江上行舟犹渺渺,窗前落叶更悠悠。新寒未慰相如病,旧雨仍增宋玉愁。明日阴晴知未卜,有无诗酒对中秋。
-
寄舍弟
常恐传闻错,梦回更可疑。家贫为客苦,身病答书迟。何必言兵事,应知独尔思。异乡风月好,莫忘旧花枝。
-
潞县舟中寄京师杨上舍诸公四首·其四
春风亭馆看花时,自变新声教《柳枝》。只恨秀娘空第一,不曾歌得断肠词。
-
过雁落山庄有感寄舍弟衡州
桐柳萧条门井倾,重来江令不胜情。一家骨肉分微禄,两世松楸托友生。村塾年饥荒短学,疲农病起事冬耕。蓝田纵使他时共,白发应怜弟与兄。
-
还三嵎先寄舍弟
客宦乘流同木偶,入村随俗自猴冠。鸰飞原上正相应,豆泣釜中当少宽。貂阙长忧狗尾续,客来应借凤毛看。陇西衣钵传无尽,熟看群儿现宰官。
-
念奴娇·送宋荔裳前辈北行兼寄舍弟贻上
征帆竟举,怅客中分手,旧游难续。洒酒船头看去浪,愁绝离觞屡覆。却忆频年,萍踪数聚,春草欢鸣鹿。子荆零雨,醉来那忍重读。道遇小弟仪曹,为言别久,和仲思同叔。畴昔逍遥堂后意,不尽远书几幅。淹迹江乡,倦游京国,寂寞东西屋。黑窑重九,会同谁把黄菊。
-
淮南寄舍弟
昔予从不调,经岁旅淮源。念尔长相失,何时返故园。寄书迷处所,分袂隔凉温。远道俱为客,他乡共在原。归情春伴雁,愁泣夜随猿。愧见高堂上,朝朝独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