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林寺序
〔唐〕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臯、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晩,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我与河南的元集虚,范阳的张允中,南阳的张深之,广平的宋郁,安定的梁必复,范阳的张特,东林寺的出家人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共十七人,从遗爱寺旁边的草堂出发,经过东林寺和西林寺,抵达上化成寺,然后在峰顶院歇息一会,再登上香炉峰,在大林寺住宿。大林寺在僻远之处,人迹罕到。寺周围有许多清澈的流水、青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和细瘦的竹子。寺里只有板隔的房间和木制的器具,寺僧都是海东人。这里由于山高地深,季节转换得很迟,按时令已是初夏四月,天气还像正二月一般。梨树、桃树才刚刚开花,山涧中的青草还未长高,人物风俗气候与平地的村落都不一样,初到这儿恍忽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于是我口占绝句一首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一会儿我们遍观了房间的墙壁,看见萧存郎中、魏弘简郎中、李渤补阙三人留下的姓名和文句,于是与集虚他们叹道:这里确是庐山首屈一指的地方。由驿路到寺门,还不足半日的路程,但自从萧、魏、李三人到此游览之后,至今相隔将近二十年了,二十年间这里一片寂寥,再也没有来游览的人。哎,人们忙于追名逐利而冷落了大自然的美景,名利对人的诱惑是如此强烈啊!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作序。
小提示:白居易《游大林寺序》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游大林寺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篇序。文章的重点是描写那里不同于山下的季节气候和幽美的景色,发抒了自己的感慨。全文文笔简洁,格调清新,并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熔于一炉,韵味隽永。
创作背景
白居易在唐宪宗李纯元和十年(815)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时,因直言滦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当时四十四岁。司马本为州郡刺史下的武职佐吏,但到白居易时代,已经成了被贬京官的名义职位,没有实权。既然没有实权,无实际公事可办,他就在闲暇中漫游风景名胜之地庐山,还写了好几篇纪游的诗文。这篇小品文,是元和十二年(817)四月九日,偕同庐山隐士元集虚等十七人游庐山大林寺时写的。
相关诗词
-
游定林寺即荆公读书处四首·其二
一个青童一蹇驴,九年来往定林居。经纶枉被周公误,罢相归来始读书。
-
游定林寺即荆公读书处四首·其一
钟山已在万山深,更过钟山入定林。穿尽松杉行尽石,一庵犹隔白云岑。
-
游道林寺呈运判蔡中允昆仲如晦用杜甫元韵
长沙城西湘水隅,道林古寺松门纡。尝闻秀绝超五岳,果见气象吞重湖。殿前衔花走白鹿,殿里沈烟焚玉炉。何人塑出慈氏众,冠缨动活摇明珠。高僧处处有遗迹,盘石坐禅龙虎俱。唐人妙笔数欧沈,至今板上栖群乌。五言七字又奇绝,此寺此堂天下无。不缘薄宦岂能赏,勇往兼有...
-
大林寺宝树·其一
铁干铜肤四十围,隔峰犹自里孙枝。涂云抹月空山里,音见东林行道时。
-
雨中游大觉寺五首·其一
大觉由来古上方,心閒才一礼空王。天龙莫怪巾车晚,为待甘霖日未遑。
-
游少林寺
晨经崿陵关,道路互盘绕。行寻少林寺,幽谷深窈窕。风生万壑秋,日上众山晓。鸣鞘惊走鹿,驻马闻啼鸟。可人招提境,云气常缥缈。苔色连阶除,钟声出林杪。山僧喜迎客,煮茗汲清沼。共谈达磨事,所恨知者少。因登五乳山,纵观万象表。群峰三十六,一一皆可了。自谐尘外...
-
雨中游大觉寺五首·其二
昨日传宣兰若游,密云风度雨丝稠。便因跋马山溪滑,罢猎还应学魏侯。
-
初游大觉寺
...意新。旸台最高峰,未到意已欣。迤逦入林庐,便与步法门。石桥似虎溪,菡萏摇涟沦。一一莲花上,疑有天女伦。月相巍殿中,调御信独尊。云湫泄山半,下注如垂绅。循流登其巅,乃至水之源。不溢亦不涸,彻底石粼粼。时复见泳游,故知非凡鳞。稍憩白板室,洒然诚绝尘...
-
游大觉寺·其一
旸台虽在望,大觉未频临。又已逾年别,率因得雨寻。山田回绿意,野鸟空尘音。调御端然坐,于凡不染心。
-
游大觉寺杂咏·其二
回苏禾黍蔚新秧,望麦欣增饼饵香。宣命羽林禁蹂躏,以艰得故惜逾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