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宋〕
元丰三年(2),余得罪迁(3)高安(4)。夏六月,过庐山(1),知其胜(5)而不敢留。留二日,涉(6)其山之阳(7),入栖贤谷(8)。谷中多大石,岌嶪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9)不能自持(10),虽三峡(11)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11)。渡桥而东(12),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13),横触(14)巨石,汇为大车轮(15),流转汹涌,穷水之变(16)。院据(17)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18)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19)于檐上。杉松竹箭(20),横生倒植(21),葱蒨相纠(22)。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23)焉。问之习(24)庐山(1)者,曰:“虽兹山之胜(5),栖贤盖(25)以一二数(26)矣。”
元丰三年,我因获罪被贬官到高安,夏季六月经过庐山。我知道那里风景十分有名,却不敢久留。逗留两天,从山的南麓进入栖贤谷。谷中有很多巨石,高高耸立,互相倚靠。溪水在石间奔流,那声音如同雷霆,又像千百辆车同时行进,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惊惧,即使是长江三峡也超不过它。所以那桥就叫三峡桥。过了桥向东,沿着山路溪流走,那水平得像一幅白色的丝绢。一旦遇到横挡着的巨石,汇聚成的旋涡像大车轮,旋转激荡,显示出水的无穷的变化。有一个院落建在那溪流的上游,右边靠着壁立的山石,左边下临溪水。那壁立的山石脚下,有一座僧人诵经的房子建在那里。奇峰怪石,好像飞舞在它的屋顶之上,杉树松树竹子横生倒长,各种野草互相纠缠。每逢刮大风下大雨的时候,在堂内的人都怀疑那些山石草木会要压下来。询问那些熟悉庐山的人,他们说,虽然庐山名胜很多,这栖贤大概是数一教二的。
明年,长老(3)智迁(1)使其徒惠迁(1)谒余于高安(2),曰:“吾僧堂自始建至今六十年矣。瓦败木朽,无以待(4)四方之客(5),惠迁(1)能以其勤力新之(6),完(9)壮邃密,非复其旧,愿为文以志(7)之。”余闻之,求道者非有饮食、衣服、居处之求,然使其饮食得充(8),衣服得完(9),居处得安,于以求道而无外扰(10),则其为道也轻。此古之达者(11)所以必因(12)山林筑室庐(13),蓄蔬米,以待(4)四方之游者,而二迁(1)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夫士居于尘垢之中,纷纭之变,日进于前,而中心(14)未始一日忘道。况乎深山之崖,野水之垠,有堂以居,有食以饱,是非荣辱不接(15)于心耳,而忽焉(16)不省也哉?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夫骋鹜乎俗学(17)而不闻大道,虽勤劳没齿,余知其无以死也。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馀事(18)矣。故余因(12)二迁(1)之意,而以告其来者,夫岂无人乎哉!
第二年,栖贤寺的长老智迁派他的徒弟惠迁到高安见我,说:“我们这座僧堂从修建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瓦也碎了,木也朽了,无法招待各地客人了。惠迁能够用他辛勤劳作把它修整一新,完整雄壮,深邃严密,不再是原来的样子。愿求您写篇文章把这事记下来。”我闻听有人说过,求道的人不是为了追求饮食衣服居住处所的优越,然而让他们饮食充足,衣服完整,住处安全,使他们求道时无外界干扰,那么他们修道也容易。这就是古代通达事理的人一定要依据山林建造房屋,储存蔬菜米粮,用来接待各地的游客的原因,也是二位和尚不懈努力的原因。读书人生活尘世里,纷乱的变故每天在面前遇到,而内心里没有一天忘记道。何况在深山的崖边,荒野的河边,有屋可住,有饭可以吃饱,是非荣辱见不到也不去想,却怎能把道忘却而不懂了呢?孔子说:“早晨听到道晚上就死也行了。”现在在世俗学问上努力追求不止,却不明根本道理,即使勤恳辛劳直到老死,我知道他也是一无所获死的。如果有一天听懂了根本大道,即使立刻死掉也没有其他事可惦记的了。所以,我借着智迁、惠迁两位和尚叫我写文章的机会,把这个意思告诉来这里的人,怎能没有人了解呢?
四年五月初九日,眉阳(1)苏辙记。
元丰四年五月初九日眉阳苏辙记。
小提示:苏辙《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创作的一篇游记。文章记叙苏辙游览庐山栖贤寺僧堂的过程,最后以议论作结,表达了作者对求道的看法。全文语言淡泊雅致,朴素自然,简洁畅达,然而生动形象,富于文学色彩,体现了苏辙散文特有的风格。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79年),苏辙因上书救其兄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盐酒税。他赴任时途经庐山,游览了栖贤谷和栖贤寺。第二年的五月,寺里的僧人二迁(长老智迁和他的徒弟惠迁)新修了僧堂,特请苏辙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因此写下这篇文章。
相关诗词
-
南康夜泊闻庐阜钟声
庐山三百寺,何处扣层云。宿鸟月中起,归人湖上闻。入空应更迥,近瀑正难分。遥想诸僧定,香炉上夕熏。
-
题金碧山水
山根下浸水茫茫,金碧楼台出上方。好似庐山三石寺,瀑泉云锦挂飞梁。
-
登庐山峰顶寺
孤峰临万象,秋气何高清。天际南郡出,林端西江明。山门二缁叟,振锡闻幽声。心照有无界,业悬前后生。虽知真机静,尚与爱网并。方首金门路,未遑参道情。
-
游摄山栖霞寺诗并序
霢霂时雨霁,清和孟夏肇。栖宿绿野中,登顿丹霞杪。敬仰高人德,抗志尘物表。三空豁已悟,万有一何小。始从情所寄,冥期谅不少。荷衣步林泉,麦气凉昏晓。乘风面泠泠,候月临皎皎。烟崖憩古石,云路排征鸟。披径怜森沈,攀条惜杳袅。平生忘是非,朽谢岂矜矫。五净自此涉,六尘庶无扰。
-
摄山栖霞寺山房夜坐简徐祭酒周尚书并同 游群彦诗
澡身事珠戒,非是学金丹。月磴时横枕,云崖宿解鞍。梵宇调心易,禅庭数息难。石涧水流静,山窗叶去寒。君思北阙驾,我惜东都冠。翻愁夜钟尽,同志不盘桓。
-
题庐山东寺远大师影堂
远公遗迹在东林,往事名存动苦吟。杉桧已依灵塔老,烟霞空锁影堂深。入帘轻吹催香印,落石幽泉杂磬音。十八贤人消息断,莲池千载月沈沈。
-
游庐山开先寺
僻性寻常惯受猜,看山又是百忙来。北风留客非无意,南寺逢僧即未回。白日高峰开雨雪,青天飞瀑泻云雷。缘溪踏得支茆地,修竹长松覆石台。
-
寄题庐山二林寺
...,幽崖越几重。双流湓隐隐,九派棹憧憧。山限东西寺,林交旦暮钟。半天倾瀑溜,数郡见炉峰。岩并金绳道,潭分玉像容。江微匡俗路,日杲晋朝松。棕径新苞拆,梅篱故叶壅。岚光生叠砌,霞焰发高墉。窗籁虚闻狖,庭烟黑过龙。定僧仙峤起,逋客虎溪逢。濩落垂杨户,荒凉种...
-
岁暮晚泊望庐山不见因怀岳僧呈察判
贪程只为看庐阜,及到停舟恨颇浓。云暗半空藏万仞,雪迷双瀑在中峰。林端莫辨曾游路,鸟际微闻向暮钟。长愧昔年招我入,共寻香社见芙蓉。
-
寄题庐山楞伽寺三贤堂呈南康太守曾致虚
山房牙签三万轴,六丁下取归群玉。空馀坡老枯木枝,雪骨霜筋插云屋。楞伽老僧怀两贤,作堂要与祠千年。只供清风荐明月,不用秋菊兼寒泉。江西社里曾常伯,李家玉润苏家客。并遣巫阳招取来,分坐庐山泉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