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前四句抓住蝉鸣的特点来写,突出其“高难饱”“恨费声”的遭遇和处境,同时以蝉的彻夜悲鸣反衬树的碧绿无情。后四句由蝉及己,想到自己官职低微,漂泊不定,田园荒芜,举家清贫,真是感慨良多。此诗借咏蝉托物言志,寄托身世之慨,既写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境况,也寄托自己高洁的品格。全诗采用人、蝉对照的写法,着笔于两者的相同点,一改秋蝉在诗歌中只寄寓凄凉而缺乏内涵的意象特征,赋予秋蝉全新的形象,是咏怀诗中的经典之作。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 创作年代851年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当晚唐时期,一生经历由唐宪宗至唐宣宗六朝,正值牛李党争相当激化之时。李商隐初依牛党,后改投李党,一直在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挣扎,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蝉》此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秋,当时诗人仕途不顺,希望得到令狐绹的帮助提携,但遭到拒绝。诗人从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归来,行至夔峡,有感于自己如“梗泛”的漂泊生活,写下了这首诗。
相关诗词
-
观物四首·其三·蝉
乱蝉凄咽下复高,逢秋辄作升木号。老夫触热思静卧,夕阳畏见声嘈嘈。客来画册誇莫二,伐木驱蝉蝉不至。不辞来岁无繁阴,正恐先为斧斤费。
-
新蝉
...鸣,妙趣谁能晓。荷叶大於钱,榴花火欲燃。高斋蝶梦醒,著意听新蝉。螳螂学捕蝉,逐逐寻高柳。岂知轻薄儿,挟弹随其后。抱叶曳疏声,风翻随叶落。旋复上高枝,适然何住著。游疏缘雨短,诗少为愁多。一声新蝉鸣,始识晚春过。别院槐风细,疏帘绿荫深。借尔閒中响,清予...
-
调笑令·早蝉
春月。春月。照见花枝清绝。玉人小立花边。独听枝头早蝉。蝉早。蝉早。莫又韶龄易老。
-
六月初三日闻蝉
先秋半月蝉初鸣,忽然闻此凄切声。秋风未振绿树暗,树叶不知蝉早惊。羁人辗转破午睡,一官匏系何所成。君不见一岁蝉鸣一回老,头边白发如秋草。
-
始闻蝉有怀白宾客去岁白有闻蝉见寄诗云秖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之句
蝉韵极清切,始闻何处悲。人含不平意,景值欲秋时。此岁方晼晚,谁家无别离。君言催我老,已是去年诗。
-
郊园闻蝉寄诸弟
去岁郊园别,闻蝉在兰省。今岁卧南谯,蝉鸣归路永。夕响依山谷,馀悲散秋景。缄书报此时,此心方耿耿。
-
望蓬莱·闻蝉
秋蝉噪,声细又声长。饮罢餐风声不困,声声都了显行藏。使我起凄惶。堪嗟叹,模样是蜣螂。尚自超然蝉退去,为人宁忍昧三光。急急养铅霜。
-
闻蝉思南郑
昔在南郑时,送客褒谷口。金羁叱拨驹,玉碗蒲萄酒。醉归涉漾水,鸣蝉在高柳。回鞭指秦中,所惧壮心负。人生岂易料,蹭蹬十年后。蝉声恍如昔,而我已白首。逆胡亡形具,舆地沦陷久。岂无好少年,共取印如斗。
-
闻蝉
人行沌口三程路,蝉作阳关第四声。待到日夕蝉歇处,无端促织替渠鸣。
-
蝉
斜阳挂庭树,有蝉鸣树颠。无端聒人耳,惊我闲窗眠。吾观动物中,至清莫如蝉。翩然蜕污浊,饱餐风露寒。此外一无求,何苦浪喧喧。口给祇屡憎,不如且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