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高中课本)

先秦 庄子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北冥(2)有鱼,其名为(3)(3)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4);化而为鸟,其名为(5)(5)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4)(6)而飞,其翼若垂天(7)之云。是鸟也,海运(8)则将(9)于南冥。南冥者,天池(10)也。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大到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当海动风气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1)者,志怪(2)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3)三千里,(4)扶摇(5)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

野马(1)也,尘埃(2)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天之苍苍(4)其正色(5)(6)?其远而无所至极(6)其视下也(7),亦若是则已矣。且夫(8)水之积也不厚,则其(9)大舟也无力。(10)杯水于坳堂(11)之上,则(12)为之舟;置杯焉则胶(13),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9)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5)而后乃今(16)培风(17);背(9)青天,而莫之夭阏(18)者,而后乃今(16)图南(19)

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从高空往下看的时候,也不过就像这个样子罢了。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1)学鸠(2)(9)曰:“我决起(3)而飞,(4)榆枋(5)而止,时则(6)不至,而(7)于地而已矣,奚以(8)(9)九万里而南(10)?”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

适莽苍(1)者,三餐而反(2),腹犹果然(3);适百里者,宿舂粮(4);适千里者,三月聚粮(5)之二虫又何知(6)小知(7)不及大知(8)小年(9)不及大年(10)。奚以知其然也?朝菌(11)不知晦朔(12)蟪蛄(13)不知春秋(14),此小年(9)也。楚之南有冥灵(15)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16)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10)也。而彭祖(17)乃今(18)(19)特闻,众人匹之(20),不亦(21)乎?

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是一天。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

汤之问棘也是已(1):“穷发(2)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3)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4)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商汤问棘的话也是这样的:“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斥鷃(1)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2)而下,翱翔蓬蒿之间(3),此亦飞之(4)也。而彼且奚适也?’”

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

此小大之(1)也。

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

故夫知(1)一官、行比(2)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3)其自视(4)也,亦若此矣(5)。而宋荣子(6)犹然(7)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8)举世非之而不加沮(9),定乎内外之分(10)辩乎荣辱之境(11)斯已(12)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13)也。虽然(14),犹有未(15)也。夫列子(16)(17)风而行,泠然善也(18)旬有五日(19)而后反。彼于致福(20)者,未数数然(13)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21)若夫乘天地之正(22),而(17)六气之辩(23)以游无穷(24)者,彼且恶乎待哉(25)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

故曰:至人(1)无己(2),神人无功(3),圣人无名(4)

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小提示:庄子《逍遥游(高中课本)》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为道家经典《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庄子

庄子

战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前369—286年),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老庄”。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