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观水涨二十韵

杜甫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我经华原(1)来,不复见平陆(2)

我经过华原县来到三川县,眼前连一块平坦的陆地也看不见。

北上唯土山,连山走穷谷(1)

北行唯见连绵的土山,在这荒僻的山谷里一连走了好几天。

火云无时出(1)飞电(2)常在目。

盛夏的火云不时涌现,闪电常常飞在眼前。

自多穷岫(2)雨,行潦(3)豗蹙(4)(1)

荒原的山中不停地下雨,山沟里的流水浊浪相击。

蓊匌川气黄(1),群流会空曲(2)

昏黄的水汽弥漫山谷,众水汇合奔腾回环汪洋无际。

清晨望高浪,忽谓阴崖(1)

清晨眺望涨高的水浪,忽见一夜之间阴崖变低。

(1)窜蛟龙,登危(2)聚麋鹿。

蛟龙担心被泥水淤住而窜出水面,麋鹿登上高坡聚集在一起。

枯查(1)卷拔树,礧磈(2)共充塞。

干枯的木头和拔起的树木一同在水中翻滚,巨大的石块堆在一处堵住了水口。

声吹鬼神下(1)(2)人代速(3)

洪水憋得发出鬼哭神号的咆哮声,水势的变迁令人产生隔世之感。

不有万穴归,何以尊四渎(1)

由此我才懂得如果没有千万条泄洪的孔道,那江河淮济绝不会被历代人们所尊崇。

及观泉源涨,反惧江海覆(1)

看到上游涨了这么大的水,我真担心是江海发生了倒涌。

漂沙坼岸去(1)(2)壑松柏秃。

洪水冲刷着岸边的沙石,直到把曲岸冲崩。洪水涤荡着山间沟壑,直到把松柏枝叶扫净。

乘陵破山门(1)回斡裂地轴(2)

高涨的浪头冲毁了山寺,回旋的暗流摧折了地轴。

交洛(1)洪河(2)及关(3)信宿(4)

洪水汇合洛水奔赴黄河,用不了两夜就会流到潼关。

应沈数州(1),如听万室(2)哭。

它会把几个州一同淹没啊,我的耳旁依稀传来万家哭声。

秽浊(1)殊未清,风涛怒犹蓄(2)

满眼的浊流还远未清除,而风涛依然继续怒吼。

何时通舟车,阴气不黪黩(1)

何时才能恢复正常的交通?何时才能使阴气消除?

浮生(1)有荡汨,吾道正羁束(3)

人生都有动荡不安的时候,如今我正走着艰难的道路。

人寰(1)难容身,石壁滑侧足。

侧着脚走在光滑的石壁上,人间之大却无容身之处。

云雷此不已(1),艰险路更(2)

云雷仍在屯聚不止,前面的路会更加难走。

普天无川梁(1),欲济愿水缩。

四野八荒既然没有桥梁,想渡过这茫茫大水就只好盼望洪水退落。

因悲中林士(1),未脱众鱼腹。

我不禁为山林中的难民而悲伤,他们难以逃脱葬身鱼腹的恶果。

举头向苍天,安得骑鸿鹄(1)

我仰头面向苍天祈祷,如何让他们骑上鸿鹄以躲过这场灾祸?

小提示:杜甫《三川观水涨二十韵》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三川观水涨二十韵》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纪事赋物之诗。此诗写作者全家艰难跋涉的情事,纯以破体的笔墨写险恶的境地和恶劣的心情。开头六句记述夏日山行逃难中暴雨天气,接着十四句写山中洪水猛窜的景象,再接着十四句写河水暴涨的情状,然后六句表达避乱中又遭水患的感伤,最后六句悲叹山林民众遭受水灾的苦难。全诗雕锼刻深,仿象生动,显示了杜甫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的非凡本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夏。诗题下有注:“天宝十五载七月中避寇时作。”当时叛军攻破潼关,白水受敌,杜甫携家北逃,经华原县、三川县,直奔鄜州。经三川县时遇山洪泛滥,人祸天灾突如其来,在身心受到双重威胁的境况下,杜甫创作了这首诗。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