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渚守风

杜甫

原文 拼音版

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

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

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

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

作品简介

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漂泊一生的大诗人杜甫来到湖湘大地,杜甫看到铜官窑烧瓷的情景,非常壮观,不胜感叹,作《铜官渚守风》。

创作背景

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漂泊一生的大诗人杜甫来到湖湘大地,在岳州稍做休整之后,继续向潭州(长沙)进发,去会见好友韦之晋,请求资助。过了乔口,来到古代楚国铸钱的铜官山下,潭州的天气变坏,湘江开始起风,杜甫一家只好在铜官渚避风,等待好天气。杜甫正好看到铜官窑烧瓷的情景,非常壮观,不胜感叹,作《铜官渚守风》: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

杜甫看到大火,开始以为是春耕烧山,直到烧红了半边天,才知道那不是烧山,而是铜官窑在用山柴烧龙窑,制造当时最先进的彩瓷。铜官窑的熊熊大火,与杜甫自己的落魄、遭遇坏天气相比,一边是繁荣与欣慰,一边是饥饿与疾苦,都体现在这首诗歌里。

作这首诗后第二年,杜甫就去世了。后人为了纪念杜甫,在铜官渚建起了守风亭,刻上《铜官渚守风》,不忘杜甫的行踪和遭遇。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