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堂记
〔元〕
延佑乙卯,嘉平之月,东里翁卜居郑乡里之溪西。平畴在其前,望极不得徼;湖山在其后,若有若无,隐隐可见。二溪双流在其左右,若抱珥然。乃作堂三间以为燕闲之所。梁柱桷榱,小大中度,不藻绘,不雕几,简如也,辉如也,豁如也。浚陂池以亭清沚,缭垣墉以谨限防。松篁桂桧梅橘蒲桃之属,绕屋扶疏。又杂植兰菊众香草,荫可愒,华可玩,实可采。明年三月既望,隆山牟应龙成甫扁曰「寿春」,会亲友以落之。客或指其扁而问焉,曰:「翁垂希年,康强少疾,一身之寿也;孝慈友弟,闺门肃雍,一家之春也,得非以是名乎?」翁笑曰:「吾之意不特为是。昔遭岁祲,身履忧虞,里闬萧条,吾馈三叹而寝十兴,危不自保,尝慨然谓里人曰:『吾侪何日庶几得见时清岁康乎?』惟是数十年来,兵革不用,年穀屡丰,生齿日蕃,斯民皡皡然,熙熙然,如在寿域,如登春台,吾因得以暇日成吾堂,以供吾老,以长吾子孙而教之,时从父老饮酒于其上,得以遂有生之乐。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其穑之成,慈母望其儿之长,朝夕徯之,幸酬愿,始为太平之幸民,喜当若何?且身寿健而家春和,固人情所甚愿然,必与众皆安,而后可。否则虽有此,岂能独乐哉?此吾名堂以自贺之本意也。」有少年疑焉,曰:「吾不知往事,翁之言无乃过与?」予曰:「往事,吾所亲见,盖以实而言,非过也。今夫波平如镜,锦缆徐牵,棹歌闲发,未知其可乐也,必尝值风涛之险,然后知之;平常无事,起居饮食,与众不殊,未知其可乐也,必尝值疢疾之苦,然后知之。向使翁生长太平之世,如邵尧夫未必知之若此其深、言之若此其切也。夫冀时之无事,己得安居而暇食者,善人也;冀时之多艰,己得行险以徼幸者,小人也。今翁之言如是,且先天下而后其私家,非厥心臧者,孰能之?吾以是知翁矣。」翁姓郑氏,里在乌程县东,其乡曰常乐,时夏四月记。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頫书。
文章大意是说1315年,一位老翁在一个前有平原后有群山,依山傍水的地方修建了三间屋子,虽然很简单,但是非常舒适。老翁在房前屋后栽种了松梅兰竹等等花草,又能遮阳,又能赏玩,非常惬意。隔年三月,做了一个匾额叫做寿春。坐落匾额的那天,还请来了亲朋好友。有个客人问:你身体健康,所以叫做"寿";家庭和睦,家风肃清,叫做"春",这就是名字的由来吧。老翁说不是,他早年生活坎坷颠沛,身不由己,朝夕不保,就常常感叹,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太平清净的日子啊。近年来,太平盛世的,就象"在寿域登春台"一样,他才得以享此天伦之乐,所以起这个名字纪念一下。有个少年听了这个对话,很怀疑说:真的象你说的那样吗?是不是夸大其辞啊?我说:那些艰苦的岁月我都知道啊,老翁说的没有夸大。世上的事都是没有经历过苦就不知道甜,没有经历过颠沛流离,就不知道珍惜眼前的平常生活,如果老翁生活在太平盛世,他的体会也不会这么深刻。在安稳天平的时候,吃饱穿暖的,做好人;但遇到了不稳定危险的情况,就怀抱侥幸心理作恶,就变成了坏人。现在,老翁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所以他感谢这个好时候。况且,他先想到天下,后想到自己,是个智者好人啊。这个老人姓郑,居住在常乐乡乌程县东。这文章在4月时写成的。由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的赵孟頫书写。
小提示:赵孟頫《寿春堂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寿春节进
...迈五方云大,超三始见奇。锦霞连紫极,仙鸟下峨眉。谢傅还为傅,周师又作师。纳隍为永任,从谏契无为。子子寰瀛主,孙孙日月旗。寿春嗟寿域,万国尽虔祈。捧日三车子,恭思八彩眉。愿将七万岁,匍匐拜瑶墀。
-
寿春进祝圣七首·搜扬草泽
俟时兼待价,垂棘出尘埃。仄席三旌切,移山万里来。烟霞衣上落,阊阖雪中开。寿酒今朝进,无非出世才。
-
送南少府归寿春
人言寿春远,此去先秋到。孤客小翼舟,诸生高翅帽。淮风生竹簟,楚雨移茶灶。若在八公山,题诗一相报。
-
春晚赋得馀花落
留春春竟去,春去花如此。蝶舞绕应稀,鸟惊飞讵已。衰红辞故萼,繁绿扶彫蕊。自委不胜愁,庭风那更起。
-
晚春卧病喜振上人见访
卧床如旧日,窥户易伤春。灵寿扶衰力,芭蕉对病身。道心空寂寞,时物自芳新。旦夕谁相访,唯当摄上人。
-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
严先生祠堂记
...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
庐山草堂记
...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开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斲而已,不加...
-
豁然堂记
...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