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不毁乡校颂

韩愈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我思古人,(2)郑之侨(3)。以礼相国(4),人未(5)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6)(7)子产(1):“毁乡校则止。”

我崇敬的古人,第一个就是郑国的子产。他用礼制治理国家,大家还不理他那一套。来到辩论的场所—乡校,众人议论纷纷。有人对子产说:“毁掉乡校议论就停止了。”

曰:“何患焉?可以成美(1)(2)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3)(3)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4)。下塞上聋,邦其倾(6)矣。”

子产说:“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以把它变成好事。哪能说是议论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见嘛。对的,我们就采纳;不对的,我们就防止;是好是坏,我们就观察一下嘛!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就要衰败了!”

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1)

乡校没有毁掉,而郑国得以治理好。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1)(2)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3)哉可观。

周初兴盛,是因为奉养老成有德之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周厉王衰败,是派人监视有意见的人的结果。成功失败的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维是子产,执政之(1)。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2)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3)施及无垠(4)於乎(5)四海(6)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这子产啊,是执政的榜样。只因为难得,才治理一个郑国。真的都用子产执政的方式,帮助天下的君王,天下就能政通景明,达到无限。哎!天下没有治理好,是因为只有君王没有贤臣啊。谁能继承子产之风?我思慕古人。

小提示: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子产不毁乡校颂》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在文中颂子产不毁乡校,意在讽谕当时的执政者,符合儒家所谓“温柔敦厚”之教,表现了对时政的关切。文章颂古讽今,纵横跌宕,意筒而明,词温而厉,以散文法度写韵文,文从字顺。

创作背景

唐德宗时,发生太学生薛约因为进言得罪当权事件,由此引起一场政治风波。贞元十五年(799年),薛约被迫迁往连州(今广东连县),国子司业阳城十分同情薛约的遭遇,亲自为他设宴送行,因而就被视为偏袒罪人,贬为道州刺史。太学生二百七十人来到朝门请愿,要求留下阳城,一连住了几天,他们的奏硫因被官吏阻挡未能送上。当权者压制太学生的做法,当时曾引起正直之士的强烈不满。就在这年,作者以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僚属身份来到京城,写下这篇文章,以咏叹春秋时期郑国贤相子产不毁乡校之事,含有讽谏当朝执政应以古人为借鉴,开放言路,了解下情的意思。

韩愈

韩愈

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