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

王安石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望夷宫(1)鹿为马(2),秦人半死长城(3)下。

望夷宫里在指鹿为马,秦人多半死在长城脚下。

避时(1)不独商山翁(2),亦有桃源(3)种桃者。

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

此来种桃经几春(1),采花食实枝为(2)

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渔郎荡着船不知远近,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

世上(1)那知古有秦,山中(2)岂料今为晋。

世上人怎记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晋。

闻道长安(1)吹战尘(2),春风回首一沾巾。

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

重华(1)一去(2)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

小提示:王安石《桃源行》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桃源行》是宋朝王安石所写的一首七言古诗,收录于《全宋诗》中。全诗一反历来桃源诗以景象描写为主的传统,而主要由议论出之;作者洗削桃源传说的神仙色彩,而着眼于历史的兴亡,展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间世界。诗中既表达了对乱世的不满,又道出了对“虽有父子无君臣”的淳朴平等社会的向往,反映出作者致君尧舜的理想,充分体现政治家的诗作特点。

创作背景

晋陶潜作《桃花源诗》及《桃花源记》描绘出一个远避乱世、与世隔绝、无君无臣、康乐宁静的理想社会。现实的痛苦令人在这美好的想象中陶醉’,故文人多以此为题,寄托情趣,如唐王维也作过同诗题的佳作。王安石此作是在陶潜所作基础上又有所发挥,他作为一个政治家。不再把目光主要集中在那理想的境界,而更着眼于现实的残酷,久乱难治。王安石的《桃源行》就是利用这个传统题材加以发挥,凭着自己的想象,作了一番再创造。

王安石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