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塔

苏轼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2)人悲屈原(3),千载意未(4)

楚地的老百姓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1)

他的灵魂精魄飘到了哪里去了呀?只留下楚地的父老们在哽咽哭泣。

至今沧江(1)上,投饭(2)饥渴(3)

直到今天在滔滔淼淼的汨罗江上,人们还在投食去喂养饥饿的鱼虾。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遗留下来的风俗变成划龙舟比赛,龙舟比赛时的喊叫声震裂了楚山。

屈原古壮士,就死(1)意甚烈。

屈原是华夏古往今来最豪迈的人,就算是慷慨赴死也是异常地壮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1)不忍(2)

世上的俗人怎能知道他的想法呢,都在留恋着这个世间而不愿告别。

南宾(1)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南宾县之前就是属于楚国的领地,山上还遗留有古人建造的屈原塔。

应是奉佛人,恐(1)沦灭(2)

本来建塔都是为了侍奉佛祖僧人,但楚国人担心屈原精魂就此消散。

此事(1)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虽然建塔这件事没有确切的凭据,可是百姓的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1)(2)

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能够不死呢?又何必去计较到底怎么样能长寿。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真正能够流传下来的是人的名声,财富地位之类的只是短暂的荣耀。

大夫(1)知此理,所以持死节(2)

正因屈原大夫明白这简单的道理,因而宁赴死也要保持自己的节操。

小提示:苏轼《屈原塔》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屈原塔》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嘉祐四年(1059)丁忧结束后,举家迁往汴京途径忠州时写下的一首诗。此诗表达了苏轼身处逆境而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情感。全诗运用白描、夸张、推理、反衬等多种艺术手法,将屈原持志之高洁与作者的无限景仰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跃然于纸上。

创作背景

《屈原塔》这首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冬季,苏轼在为母亲守孝期满后,随父亲苏洵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即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没有任何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而此时,距屈原投汨罗江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身为一代青年才俊的苏轼,在两年前就进士及第,正是意气风发之时,于是有感于屈原的高洁品性,和后人对屈原的尊崇,写下这首五言古诗。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