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非(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1881—1936),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
陆机(西晋著名文学家)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逊、父抗,皆三国吴名将。少时任吴牙门将。吴亡,家居勤学。太康末,与弟云同至洛阳,文才倾动一时,时称“二陆”。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成都王司马颖讨长沙王司马乂时,任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兵败被谗,为颖所杀。其诗注重藻绘排偶,多拟古之作。也善骈文。所作《文赋》以赋体论述作文利弊,是古代重要文学论文。后人辑有《陆士衡集》。
-
潘岳(西晋文学家,古代第一美男)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县东)人。青年时以聪慧多才而闻名乡里。早举秀才,因“为众所疾”,十年没有作官。后为河阳令,又转怀县令。他的诗大多缺乏深厚内容,只追求辞藻华丽,故为当时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悼亡诗》三首,堪称佳作。潘岳“尤善为哀诔之文”,《怀旧赋》《寡妇赋》等都以善叙哀情著称。
-
韩翃(唐代诗人)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及第。宝应中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大历后期,先后入汴宋、宣武节度使幕府为从事。建中初,德宗赏识其《寒食》诗,任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送行赠别之作,善写离人旅途景色,发调警拔,节奏琅然,但乏情思,亦无深致。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明人有《韩君平集》。《全唐诗》存其诗三卷。
-
白玉蟾(南宋道士、诗人)
白玉蟾(1134—1229),原名葛长庚,字白叟,号海琼子、武夷散人等,闽清(今福建闽清)人。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白氏,遂易名为白玉蟾。曾隐居武夷山学道,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应征赴阙,召对称旨,命馆太一宫,封为紫清明道真人。全真教尊为南五祖之一。著有《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全宋诗》录其诗六卷。
-
曹勋(宋朝太尉)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年),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年)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
-
关汉卿(元代著名曲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誉为“曲圣”)
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今河北安国)人。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首。编有杂剧60多种,现存18种。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所作散曲今存套曲10多套、小令50多首。
-
黎民表(明代文学家)
黎民表(1515—1581),字惟敬,号瑶石山人,明广东从化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皮日休(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皮日休(834—883),字袭美,一字逸少,襄阳人(今属湖北)人。早年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间气布衣等。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后参加黄巢起义军,任翰林学士。旧史说他因故为黄巢所杀。一说黄巢兵败后为唐室所害。或谓黄巢败后流落江南病死。诗文与陆龟蒙齐名,人称“皮陆”。部分诗篇,暴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反映人民所受的压迫和剥削,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的传统。有《皮子文薮》。
-
秋瑾(辛亥女杰、巾帼英雄,中国女权运动的开创者之一)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清光绪三十年(1904)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光绪三十三年(1907)与徐锡麟相约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殉难。善诗歌,有《秋瑾集》。
-
李叔同(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
阮籍(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原有集十三卷,已佚,明人辑有《阮步兵集》,今又有《阮籍集》。
-
韩淲(南宋诗人)
韩淲(1159—1224),字仲止,号涧泉,韩元吉之子,许昌(今属河南)人。曾经是官判院。以诗鸣当世,和赵蕃(号章泉)齐名,号“二泉”。人品学问,都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五十岁的时候就不当官了,隐居上饶。嘉定十七年,因为时事惊心,写了甲申秋三诗,患病而死,那年他六十六岁。有《涧泉集》二十卷、 《涧泉日记》三卷、《涧泉诗馀》一卷。
-
沈尹默(中国学者、诗人、书法家)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匏瓜。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名书家。初以诗名,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见其诗语之曰:"诗很好,但字则其俗在骨。"由是攻书。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
-
尤袤(南宋著名诗人、大臣、“南宋四大诗人”之一)
尤袤(1127—1194),字延之,号遂初居士,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尝任泰兴令,有政绩,吏民为之立生祠。后任江东提举常平等职,官至礼部尚书兼侍读。立朝敢言,却能善终。诗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宋诗纪事》卷四十七载方万里跋尤袤诗云:“宋中兴以来,言诗必尤杨范陆。诚斋时出奇峭,放翁善为悲壮,公与石湖,冠冕佩玉,度骚婉雅。”作品多散佚,清人辑有《梁溪遗稿》。
-
何景明(明朝文坛四杰)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因得罪刘瑾而落职,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事败,复起用,累官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与李梦阳齐名,为前七子之一。有《大复集》。
-
魏了翁(南宋理学家、大臣)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县(今属四川)人,宁宗庆元五年进士,南宋理学家、大臣。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林逋(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浪迹在江淮一带,后归杭州,隐居孤山二十年,种梅养鹤,终身不娶,也不做官。旧时称其“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其诗风格淡远。与钱易、范仲淹、梅尧臣、陈尧佐均有诗相酬答。有《林和靖诗集》。
-
苏洵(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年间(1056—1063),得欧阳修推荐和称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太常因革礼》,书成而卒。长于古文,语言明畅,笔力雄健。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有《嘉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