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唐〕
古之学者(1)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人非生而知之者(3),孰能无(11)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4),终不解矣。生乎吾前(5),其闻(6)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生乎吾后,其闻(6)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吾师道也(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10)无(11)贵无(11)贱,无(11)长无(11)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1)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2)也远矣,犹且(3)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7)也,则耻师焉,惑矣(8)。彼童子之师(9),授之书而习其句读(10)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11),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12),小学而大遗(13),吾未见其明也。巫医(14)乐师百工(15)之人,不耻相师(16)。士大夫之族(17),曰师曰弟子云者(18),则群聚而笑之。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1)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呜呼!师道之不复(1)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2)不齿(3),今其智乃(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无常师(1)。孔子师郯子(2)、苌弘(3)、师襄(4)、老聃(5)。郯子(2)之徒(6),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7)”。是故弟子不必(8)不如师,师不必(8)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9),如是而已。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氏子蟠(1),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不拘于时(3),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作《师说》以贻(5)之。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小提示:韩愈《师说》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作品出处昌黎先生集
- 文学体裁议论文
- 创作年代802年
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作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相关诗词
-
大元晋宁路翼城县金仙寺住持弘辩兴教大师裕公和尚道行碑
...上生会,精修密行,誓生兜术,示寂之日面如生时。其住持胜因也,陕州、闻喜各建大会,请师为四众受戒阿阇黎,四方请疏,常以百计。住金仙日,值世祖皇帝设资戒大会,师于大内说法,默契圣心,赐以袈裟。住寿圣日,感圣僧化供,帑廪常溢。是则,教中所谓志行精专有感...
-
庄子·杂篇·(11)天下
...曰:“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隩矣。由天地之道观...
-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
...郡,小吏盗池中鱼,纲纪推之。王曰:“文王之囿,与众共之。池鱼复何足惜!”王安期作东海郡,吏录一犯夜人来。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王曰:“鞭挞甯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使吏送令归家。成帝在石头,任让在帝前戮侍中钟雅、右卫将军刘超。...
-
神居实师退院作偈留之
...清修故。虽为众归向,不作患失想。翩然挈瓶锡,去若释峤云。亦如箭辞弦,势若不可挽。自师扫积弊,群魔尚遗种。瞿昙昔去世,政以波旬故。师行不回首,彼魔所愿欲。虽无末法病,或昧不动意。请答四众心,请为神居地。柅车折蜚锡,山立镇故栖。须弥自无恙,太虚自空旷...
-
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胆巴碑)
...从无始劫,学道不退转。十方诸如来,一一所受记。来世必成佛,住娑婆世界。演说无量义,身为帝王师。度脱一切众,黄金为宫殿。七宝妙庄严,种种诸珍异。供养无不备,建立大道场。邪魔及外道,破灭无踪迹。法力所护持,国土保安静...
-
尹师鲁墓志铭
...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举书判拔萃,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
-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晋简文为抚军时,所坐床上尘不听拂,见鼠行迹,视以为佳。有参军见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抚军意色不说,门下起弹。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
-
天台智者大师画赞
...通。又有圣贤垂秘旨,时平国清即名寺。赎得鱼梁五百里,其中放生讲流水。后主三礼洞庭里,请为菩萨戒弟子。炀皇世镇临江涘,金城说会求制止。香火事讫乃西旋,渚宫听众逾五千。建立精舍名玉泉,横亘万里皆禀缘。炀皇启请回法船,非禅不智求弘宣。遂著《净名精义...
-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
...洁同末上][夫人云]此事如何?[末云]小生有一计,先用着长老。[洁云]老僧不会厮杀,请秀才别换一个。[末云]休慌,不要你厮杀。你出去与贼汉说:“夫人本待便将小姐出来,送与将军,奈有父丧在身。不争鸣金击鼓,惊死小姐,也可惜了。将军若要做女婿呵,可按甲束兵,退一射之...
-
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
...?”习云:“‘薄伐猃狁’,至于太原。”桓豹奴是王丹阳外生,形似其舅,桓甚讳之。宣武云:“不恒相似,时似耳!恒似是形,时似是神。”桓逾不说。王子猷诣谢万,林公先在坐,瞻瞩甚高。王曰:“若林公须发并全,神情当复胜此不?”谢曰:“唇齿相须,不可以偏亡。须发何关于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