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花·咏喜雨

张养浩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1),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2),唤(3)焦枯(4),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5),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6)也离乡背土。

为国为民,我鞠躬尽瘁、沥血呕心,求来了这一场宝贵得如玉如金的雨。老百姓空盼了好几年,今天终于有雨水把大地滋润了,也唤醒了干枯的庄稼。春天回来了,使万物欣欣向荣,令我高兴;只是逃荒的百姓,仍颠沛流离,使我遗恨。老百姓待不住了便抛家别业,灾民们受不了时才离乡背井。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2)(3)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4)。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5),只落得雪满头颅(6)

我恨不得把遍地野草都变成茂密的庄稼,让河底沙石都化做澄黄的金珠。直到家家户户都生活得富足,我也算没有糟踏国家的俸禄。眼睁睁看着天灾成害无所助,让我只急得白发长满了头颅。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1)从今罢叹吁(2)。只愿得三日霖霪(3)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4)九衢(5)犹自(6)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多谢老天爷的扶持帮助,老百姓从此没有哀叹处。但愿这大雨一连三天不停住,哪怕下得街道成了五大湖,大水淹没了所有大路,也还洗不尽老百姓这几年受过的苦楚!

小提示:张养浩《一枝花·咏喜雨》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一枝花·咏喜雨》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套数作品。整套曲由三支曲子组成。首曲表达了久旱逢雨的喜悦心情,表现其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的关心;梁州曲表达对自己为官的责任感和天灾的急迫感;尾声曲表达了作者期盼洪灾快点过去,老百姓过上好生活的,以及对灾民流离失所受苦的难过之情。这个套数表达了作者心忧灾民的情感,真实地反应了民众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具有较强烈的政治色彩。全曲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一枝花·咏喜雨》这套曲子作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张养浩自五十岁起即辞官归隐,先后八年,其间多次拒绝朝廷的征聘,不愿出山。天历二年授陕西行台中丞。时关中连年大旱,饥民相食,乃慨然就道,了无难色。赴任途中,曾祷雨于华山岳祠,痛苦失声,俯地不起。到官四月,“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大雨如注,水三尺才止”。此曲大约作于作者在陕西赈济灾民的过程中。

张养浩

张养浩

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元散曲大家

张养浩(1269—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武宗朝,入拜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被免职。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散曲多写归隐生活,寄寓对时政的不满,怀古和写景之作也各具特色。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以及《归田类稿》《云庄集》。《全元散曲》录其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数二套。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