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登衡岳祝融峰
〔近代〕
身高殊不觉(3),四顾(4)乃(5)无峰。
置身于祝融峰顶,一点也感觉不到它的高。向四面环视,竟然看不到任何一座峰峦。
但有浮云度(1),时时一荡胸(2)。
在高入云霄的绝顶之上,只有一阵阵浮云飞渡。不断有云气荡涤心胸,顿觉胸臆开张。
地沉(1)星尽没(2),天跃(3)日初熔(4)。
大地沉入云海之中,星星也隐没在云雾中。太阳初出,在离开地平线的一瞬间红光跃动。
半勺(1)洞庭水,秋寒(2)欲起龙(3)。
从高峰俯瞰洞庭湖,小得像半勺子的水。深秋时节的朝阳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小提示:谭嗣同《晨登衡岳祝融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晨登衡岳祝融峰》是清代思想家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作者登衡山祝融峰所见的景象。前四句突出祝融峰的高峻;五、六两句写登上祝融峰看到的黑夜消逝、晨曦初露的情景;末两句写在山巅远眺洞庭湖,小得像只有半勺水。全诗气势磅礴,洋溢着豪迈之情,表达了作者胸襟开阔、奋发向上的情怀和跃跃欲试、建功立业的抱负。诗中描写祝融峰正侧结合,融入典故而无斧凿痕迹,信手拈来,真实自然。
- 作品出处莽苍苍斋诗
-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 创作年代清代
创作背景
谭嗣同幼年丧母,十一岁开始随父赴任,曾几次往来于河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地,“合数都八万余里,引而长之,堪绕地球一周”(《三十自纪》)。诗人所见,深感“风景不殊,山河顿开,城都犹是,人民缓非”。光绪十七年(1891)秋天,年仅二十六岁的谭嗣同自安徽“归湖南,抵长沙,游衡岳”,在晨光曦微中登上祝融峰,“升峻远览以写忧,浮深纵涉以骋志”,写下《晨登衡岳祝融峰》这首诗。
相关诗词
-
暮秋偕诸子登衡阳紫云峰
紫云最高处,飞锡共登临。秋老山容瘦,天寒木叶深。西风孤鸿唳,流水道人心。坐久林塘晚,寥寥钟梵音。
-
送郭季勇同年归衡山
...汉阴瓮,岁晚俱忘机。勿开衡山云,恐惊隐沦栖。定肯从君游,岁晚攀桂枝。我亦理吴榜,春湘绿蘋齐。风蒲为谁落,之子同襟期。丁宁祝融峰,将迎两枯藜。一望五千里,共洗蛮烟悲。
-
四明人董峄久居岳市乞诗
祝融峰下两逢春,雨宿风餐老病身。莫笑五湖萍梗客,海边亦有未归人。
-
次韵衡山徐监酒同考府学试八首·其八
祝融峰下筑糟邱,此段输君第一流。误到尘中踏尘土,却思江上驾渔舟。
-
自上封登祝融峰绝顶次敬夫韵
衡岳千仞起,祝融一峰高。群山畏突兀,奔走如曹逃。我来雪月中,历览快所遭。扪天滑青壁,俯壑崩银涛。所恨无十犗,一掣了六鳌。遄归青莲宫,坐对白玉...
-
醉下祝融峰作
我来万里驾长风,绝壑层云许荡胸。浊酒三杯豪气发,朗吟飞下祝融峰。
-
哭吕衡州六首·其四
雕鹗生难敌,沉檀死更香。儿童喧巷市,羸老哭碑堂。雁起沙汀暗,云连海气黄。祝融峰上月,几照北人丧。
-
赠石头志庵主
陜西道人最声价,自与老南相逼亚。常恐清尘补缀难,那知乃有如君者。争传绝似馀杭标,十年梦想空飘飖。迩来衡岳祝融下,一见便令人意消。道骨清闲神秀彻,湛湛光风磨霁月。高谈未了山日斜,篆烟已灭灰如雪。平生安得情相似,可怜投分今如此。...
-
雨后登祝融峰顶夜宿上峰寺
苍茫七十二芙蓉,绝顶天开第一峰。咫尺帝关通謦欬,万千云海荡心胸。殷雷夜走何山雨,积雪春留太古松。暂倚蒲团出人世,五更寒浸石楼钟。
-
代祀南岳登祝融峰
天风吹我蹑云根,一览群山蚁垤纷。瀛海波翻初日上,石坡人语半空闻。炎荒作镇荆吴远,元气浮形天地分。何日束书煨芋室,孤峰绝顶看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