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登衡岳祝融峰

近代 谭嗣同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身高殊不觉(3)四顾(4)(5)无峰。

置身于祝融峰顶,一点也感觉不到它的高。向四面环视,竟然看不到任何一座峰峦。

但有浮云(1),时时一荡胸(2)

在高入云霄的绝顶之上,只有一阵阵浮云飞渡。不断有云气荡涤心胸,顿觉胸臆开张。

地沉(1)星尽(2)天跃(3)日初(4)

大地沉入云海之中,星星也隐没在云雾中。太阳初出,在离开地平线的一瞬间红光跃动。

半勺(1)洞庭水,秋寒(2)起龙(3)

从高峰俯瞰洞庭湖,小得像半勺子的水。深秋时节的朝阳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小提示:谭嗣同《晨登衡岳祝融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晨登衡岳祝融峰》是清代思想家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作者登衡山祝融峰所见的景象。前四句突出祝融峰的高峻;五、六两句写登上祝融峰看到的黑夜消逝、晨曦初露的情景;末两句写在山巅远眺洞庭湖,小得像只有半勺水。全诗气势磅礴,洋溢着豪迈之情,表达了作者胸襟开阔、奋发向上的情怀和跃跃欲试、建功立业的抱负。诗中描写祝融峰正侧结合,融入典故而无斧凿痕迹,信手拈来,真实自然。

创作背景

谭嗣同幼年丧母,十一岁开始随父赴任,曾几次往来于河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地,“合数都八万余里,引而长之,堪绕地球一周”(《三十自纪》)。诗人所见,深感“风景不殊,山河顿开,城都犹是,人民缓非”。光绪十七年(1891)秋天,年仅二十六岁的谭嗣同自安徽“归湖南,抵长沙,游衡岳”,在晨光曦微中登上祝融峰,“升峻远览以写忧,浮深纵涉以骋志”,写下《晨登衡岳祝融峰》这首诗。

谭嗣同

谭嗣同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官江苏候补知府、军机章京。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积极参与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六人为清廷所杀,史称“戊戌六君子”。工于诗文,其诗情辞激越,笔力遒劲,具有强烈爱国情怀。作有诗文等,后人编为《谭嗣同全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