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唐〕
暮投(1)石壕村,有吏夜(2)捉人。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逾(1)墙走(2),老妇出门看。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吏呼一何怒(1)!妇啼(2)一何苦(3)。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听妇前致词(1),三男邺城戍(2)。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一男附书至(1),二男新(2)战死。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存(1)者且偷生(2),死者长已矣(3)!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室中更无人(1),惟(2)有乳下孙(3)。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有孙母未去(1),出入无完裙(2)。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妪(1)力虽衰(2),请从吏夜归(3)。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急应河阳役(1),犹得备晨炊(2)。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久(1)语声绝(2),如闻泣幽咽(3)。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明登前途(1),独(2)与老翁别。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小提示:杜甫《石壕吏》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少陵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759年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石壕吏》这首诗。
相关诗词
-
福昌书事言怀一百韵上运判唐通直
...几荒遗庙,宜阳认故城。千秋迷佩玦,百战有榛荆。路失三乡驿,岗馀世祖营。山疑熊耳甲,墓记赤眉兵。昌水行宫废,谷州遗堞倾。断壕收剑镞,耕陇得瑶琼。姬冢丘陵抱,韩祠草木平。传家亡谱牒,怀德荐牢牲。峡势开双璧,川形画一枰。谋臣赤松友,诗客锦囊生。莽莽...
-
青溪道士吟留别京邑诸避好
...盈神理殃。为欢尚未毕,含沙已在旁。匹夫睚眦脩匕箸,恶声狺狺安可量。子兰谗屈平,登徒毁宋玉。请奏相如琴,未灭淳于烛。祢生鼓吏惭未能,幼舆丘壑无不足。青天何高高,白日去莽莽。出门眼看北邙山,令人万事抛漭瀁。玉柙珠襦寒雨中,金罍宝瑟高堂上。不闻黄鹄...
-
题徐县丞善政后
...侯也日夜费爬梳,解鞍憩马对山色。公馀缝掖坐高堂,满纸吟诗写胸臆。汗牛充栋书五车,平生正赖稽古力。谁怜群吏雁鹜行,不敢面谩敢贪墨。昨朝大府砦城壕,意欲森罗固区域。侯也布令咸争趋,浮筏源源江水塞。吾歙胡丞亦联勋,杜门饥饿常乏食。每抗上官陈是非,旁观...
-
越城谣
越州城,城何高,四十五里之周遭。洼地填为基,陂陀凿成壕。白昼鞭笞夜击櫜,石民之骨灰民膏,越城虽高越民劳。越民劳未已,我田未耕又科米。忙忙筑城归种禾,又恐无米供官科。禾苗未青得秋雨,城吏打门夜如虎。为言雨后新城摧,要我荷锸城上来。城泥不干不敢回,又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