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海歌

柳永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鬻海之民(1)何所营(2)?妇无蚕织夫无耕。

海边的盐民靠什么谋生?女不养蚕织布,男不耕种田地。

衣食之源太寥落(1)牢盆(2)鬻就汝输征(3)

衣食来源又不足,靠的是用牢盆熬盐来交纳赋税。

年年春夏潮盈(1),潮退刮泥成岛屿(2)

每年的春季和夏季,海潮涨满海滨,潮水退了之后,搜刮含盐的泥土,堆积得大如岛屿。

风干日(1)咸味加,始灌潮波(2)(3)

盐泥经过风吹日晒,增加了盐味,然后在上面灌上海水,淋出盐卤。

卤浓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淋成的盐卤比海水含盐度大得多,但与盐相比,还淡得多。所以盐民不敢停闲,需要入深山打柴。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

明知深山有虎豹也不敢回避。照样日出而去,日夕而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1),投入巨灶炎炎热。

船载肩扛,无暇休息。柴投入巨灶,炎炎发热。

晨烧暮(1)堆积高,才得波涛(2)变成(3)

从早晨烧到晚上,使海水变成雪白的盐,堆积成高高的盐垛。

自从潴卤(1)飞霜(2),无非假贷充糇粮(4)

从聚集成盐卤到熬制咸盐期间,因无盐可卖,无非靠借贷维持生活。

秤入官中得微直(1),一(2)往往十(2)偿。

待盐熬成低价卖给官府得到的钱,首先要还债,借一缗往往要还十缗。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刮泥、淋卤、打柴、熬盐,这样周而复始,没有休息。赋税还未交齐,私债又催逼不止。

驱妻逐子课工程(1),虽作人形俱菜色(2)

为完成制盐任务,驱赶妻子劳动,使他们徒具人形,面黄饥瘦。

鬻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1)

煮海的盐民何等辛苦!怎样使国家富裕而人民又不贫穷?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1)到海滨。

本朝没有一事办得不失当,但愿皇帝的仁爱广及到海滨盐民。

甲兵(1)净洗征输(2),君有余财罢盐铁(3)

消除战争,停止盐民纳税。国家无战争,就可减少开支,国君就有了余钱,就有能力罢免盐铁赋税。

太平相业尔惟盐(1),化作夏商周时节(2)

太平盛世,宰相作用如调味的盐一样,可以辅佐国君,使国家再现夏商周的盛世。

小提示:柳永《鬻海歌》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鬻海歌》是北宋文学家柳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开头四句领起全诗,以“鬻海”为业而不事耕织的盐民引出盐民煮盐的艰辛;接着二十句写盐民在官租私租逼迫下过着的苦难生活,先是写劳动环境的恶劣,再写劳动过程的漫,加之服徭役的痛苦与官租私租的重重剥削;最后八句是诗人的政治见解,寓讽谏之意。全诗结构谨严,层次井然,不同的艺术手法恰适应了不同内容的需要,卒章显志则体现了曲终奏雅的讽谏之意,读起来似奏章却不失诗味。

创作背景

《鬻海歌》此诗写于诗人在昌国县(今浙江定海)任晓峰盐场监官之时,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当时诗人目睹了海边盐民的悲惨生活,于是创作此诗以反映盐民的深重苦难,并追究其根源,表达了自己去兵、辍征和罢盐铁的主张,希望能供风人采择,以达上听,来解脱百姓之疾苦。

柳永

柳永

北宋著名词人

柳永(约984—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城市风光以及失意文人羁旅行役的生活等题材为主,语多俚俗,尤善铺叙形容,曲尽其妙。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有《乐章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