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薪行

杜甫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夔州处女发半华(1)四十五十(2)无夫家。

夔州的处女头发都已经斑白了,四五十岁了还没有丈夫。

更遭丧乱嫁不售(1),一生抱恨长咨嗟。

遭遇了丧乱更嫁不出去,一辈子只能留着遗憾而悲叹。

土风(1)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2)女出入。

当地的风俗是男的坐享其成而女的立地侍候,男的在屋里当家,女的出入操劳。

十犹八九(1)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2)

女子背着柴火回来是极为常见的,卖出去的钱要供给一家生活和缴纳税务。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到老了仍然是双鬟垂到颈部的处女打扮,野花同银钗一起戴在头上。

筋力登危集市门(1)死生射利(2)兼盐井。

竭尽全力上山砍柴和去市场卖柴,为了谋取小利不顾生死,还要去盐井运盐。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1)

她们终年劳累,面带泪痕,衣单体寒,困居在偏僻的山脚下。

若道巫山(1)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2)村?

如果说巫山一带的妇女天生粗丑,那么是不可能有王昭君的。

小提示:杜甫《负薪行》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负薪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第一二句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社会问题:夔州处女被丧乱葬送了青春年华;第三四句着重写男尊女卑、男逸女劳的当地风俗;第五六句是对夔州妇女日常生活的具体描写;最后二句是反诘语,用以照应全篇从而增强了全诗的讥刺意味。诗以贫苦的劳动妇女为题材,其描绘当时夔州一带的农村妇女,诗写土风,文字质朴,乃具有典型之意义。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暮春,杜甫游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到夔州(治今重庆市奉节县),这首诗大概是杜甫到夔州后不久所作。杜甫在夔州看到下层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和土风民俗,感慨万千,写下了《负薪行》。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