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薪行
〔唐〕
夔州处女发半华(1),四十五十(2)无夫家。
夔州的处女头发都已经斑白了,四五十岁了还没有丈夫。
更遭丧乱嫁不售(1),一生抱恨长咨嗟。
遭遇了丧乱更嫁不出去,一辈子只能留着遗憾而悲叹。
土风(1)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2)女出入。
当地的风俗是男的坐享其成而女的立地侍候,男的在屋里当家,女的出入操劳。
十犹八九(1)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2)。
女子背着柴火回来是极为常见的,卖出去的钱要供给一家生活和缴纳税务。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到老了仍然是双鬟垂到颈部的处女打扮,野花同银钗一起戴在头上。
筋力登危集市门(1),死生射利(2)兼盐井。
竭尽全力上山砍柴和去市场卖柴,为了谋取小利不顾生死,还要去盐井运盐。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1)。
她们终年劳累,面带泪痕,衣单体寒,困居在偏僻的山脚下。
若道巫山(1)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2)村?
如果说巫山一带的妇女天生粗丑,那么是不可能有王昭君的。
小提示:杜甫《负薪行》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负薪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第一二句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社会问题:夔州处女被丧乱葬送了青春年华;第三四句着重写男尊女卑、男逸女劳的当地风俗;第五六句是对夔州妇女日常生活的具体描写;最后二句是反诘语,用以照应全篇从而增强了全诗的讥刺意味。诗以贫苦的劳动妇女为题材,其描绘当时夔州一带的农村妇女,诗写土风,文字质朴,乃具有典型之意义。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 创作年代766年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暮春,杜甫游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到夔州(治今重庆市奉节县),这首诗大概是杜甫到夔州后不久所作。杜甫在夔州看到下层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和土风民俗,感慨万千,写下了《负薪行》。
相关诗词
-
邺守以石刻屈平昭君像见惠因思大夫之忠贯白日而凌秋霜在所不论而昭君以倾国之艳擅天下之色乃不肯自同众姬货画师以求媚此尤为可感
...沙草不肯黄。吾观娇色儿,睥睨此滥觞。孽阉擅国辟,天地为低昂。眼前杀师傅,但有涕淋浪。区区一女子,去留系毫芒。我行桃李村,高髻馀旧妆。负薪行汲泉,不愿同康庄。为计盍不尔,乃以美自戕。初心岂其然,薄命遭彼狂。离骚照白日,至今祖文章。婉娈古称士,后先出寒...
-
记岁
买臣四十八,犹苦行负薪。
-
锡山夜别闲孟子薪彦逸及从子宜之儿子杭之二首·其二
撩乱乡愁一夕生,烛残酒醒奈深更。隔船安稳归人梦,前路迢遥去客情。江月又催征棹发,寒鸡不待寺钟鸣。十年分手梁溪路,但觉衰颓负此行。
-
怀古
买臣负薪行且歌,其妻羞缩悲蹉跎。季子归佩六相印,骨肉歆羡缘金多。人生穷达等幻灭,贫贱何忧贵何悦。争如饥采首阳薇,不慕皋夔希稷契。贪...
-
田间秋日三首·其三
皤翁伛偻负薪行,稚子跳梁剥枣声。不似二姑忙更杀,晚春堆髻脱钗荆。
-
出石门滩舟行书所见七首·其一
石门滩下浪如雷,西岸人家夕照催。乱石满江滩路浅,唱歌踏水负薪来。
-
病后往来湖山间戏书
...圣贤忧患尚如此,况我本是羁穷人。今秋危病辄不死,馀业自笑坚顽身。结茅所幸得佳处,石帆天镜无纤尘。扪萝峭壁上采药,腰斧长歌行负薪。寻僧独泛若耶月,携友共采湘湖莼。蠡亡范金陋勾践,斯颂刻石憎嬴秦。不如一酹禹祠去,恶衣菲食真吾邻。
-
行歌
孤村小市负薪歌,造物其如此老何。灵药已能驱疾竖,醇醪不用战悲魔。
-
书意二首·其一
我本三生世外人,幻躯其实强冠巾。稍能闭户学种菜,时亦长歌行负薪。一醉却非身外事,百年终是冢中尘。君知梦境无根底,莫信人言想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