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笋行
〔唐〕
君不见益州(1)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
君不见成都城西门外的路旁,立着一对高高的石笋。
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古来相传石笋下面是海眼,年深日久苔藓封盖了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1),此事恍惚难明论。
又说多雨之际这里常常生碧珠,此事恍惚难以说清。
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
我想恐怕这里是前朝哪位卿相的坟墓,石笋是当时立的墓表一直存到今。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可惜啊世俗好以神奇之说蒙人耳,犹如小臣好以巧言惑君心。
政化错迕(1)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致使政治教化错乱失掉大体,国家旋即倾危而小臣却蒙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1)。
可叹你这石笋享有虚名,后世之人认不清真相仍然朝着你趋奔。
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
如何找个壮士把你掷到天外,使人见到你的本根而扫清万古之疑云。
小提示:杜甫《石笋行》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石笋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可分两段,每段各八句。前段驳斥了世俗的以讹传讹,即石笋是海眼镇物的迷信观念;后段转入讽刺当朝小臣迷惑天子造成朝政的混乱。全诗观点尖锐,语言犀利,推断合理,逻辑严密。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 创作年代760年
创作背景
《石笋行》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时杜甫客居蜀中。因成都当地人传说石笋是海眼的镇物,杜甫作此诗破此迷信观念,由此讽喻当朝小臣迷惑天子造成朝政的混乱。仇兆鳌《杜诗详注》:“赵注谓诗作于上元元年。今按此下三首,词格相同,恐俱是上元二年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