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浮舟望蜀江
〔唐〕
春水月峡(1)来,浮舟望安极(2)?
早春三月,江水汹涌,经过三峡中的月峡,滚滚而来,我在荆州的江面上放舟游荡,极目远望。
正是桃花流(1),依然锦江(2)色。
江面上桃花漂浮,就像故乡锦江一样,春意盎然。
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
江水明亮碧绿,浩浩荡荡,沸沸洋洋,与天平齐。
逶迤巴山(1)尽,摇曳楚云行。
两岸的巴山逶迤护水而来,在荆州地界已经与地平齐,倒是楚地的水汽蒸腾,结出巍峨摇曳的云山。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
沙滩上正在用沙沐浴的大雁只只雪白,出山谷觅食的黄莺漂亮得像花儿一样飞舞。
芳洲却已转(1),碧树森森迎(2)。
翠绿的沙洲仿佛围绕游船转动,洲上的绿树热情地向我张开了臂膀。
流目浦烟夕(1),扬帆海月(2)生。
放眼望去,江浦上水汽氤氲云集,海上的明月与白帆一起冉冉上升。
江陵识遥火(1),应到渚宫(2)城。
看到江陵城墙上的灯火,就知道快到渚宫城了。
小提示:李白《荆门浮舟望蜀江》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荆门浮舟望蜀江》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蜀江春水的秀丽景色和乘舟泛游的情趣,形象生动,感情热烈,表现了诗人遇赦以后愉快轻松的情感意绪。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情景交融,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春天,李白终因参加永王璘的幕府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公元759年(乾元二年),诗人在长流夜郎途中,行至夔州(今四川奉节县)白帝城,遇赦得释,于是乘舟东下,行至荆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写了这首清雄奔放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