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虚台记
〔宋〕
国(1)于南山(2)之下,宜若起居(3)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4)山者,莫近于扶风(5)。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6)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7)也。
居住在南山脚下,自然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终南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的住处,开始还不知道附近有山。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用以观山。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1)杖履(2)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3)如人之旅行(4)于墙外而见其髻(5)也。曰:“是必有异。”
就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杵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不同之处。”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1)不知(2)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
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这之后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活动起伏冒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叫凌虚台很合适。
以告其从事(1)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让我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1)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2),狐虺(3)之所窜伏(4)。方是时,岂(5)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6)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7)之祈年、橐泉(8)也,其南则汉武(9)之长杨、五柞(10),而其北则隋之仁寿(11),唐之九成(12)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5)特(13)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14)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15)此台欤!夫台犹(16)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15)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17)欲以夸世(18)而自足,则过矣(19)。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20)乎台之存亡也。”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盖的地方,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今天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交替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百倍于区区一座高台而已呢?然而几百年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相比之下这座高台又怎样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岂不更难持久?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我将这些话告诉陈公后,下来为他写了这篇记。
小提示:苏轼《凌虚台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凌虚台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在记叙土台修建的经过,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废兴成毁的历史,感叹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指出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而应该去探求真正可以永久依靠的东西。反映了苏轼思想中对生活积极乐观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一面。
- 作品出处苏东坡全集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仕,任风翔签判。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陈希亮在后圃筑台,名为“凌虚”,求记苏轼,于是苏轼便作了这篇《凌虚台记》。
相关诗词
-
李陵台
李陵台下驻分台,红药金莲遍地开。斜日一鞭三十里,北山飞雨逐人来。
-
读书台
晓上读书台,台高接上台。书生灯火梦,丞相衮衣来。山色看还近,松阴扫不开。倚阑吟眺处,独鹤暮飞回。
-
瑶台聚八仙·屋上青山
屋上青山,青未了、凌虚试一凭栏。乱峰叠嶂,无限古色苍寒。正喜云闲云又去,片云未识我心闲。对林峦。底须谢屐,何用跻攀。三十六梯眺远,任半空笑语,...
-
姑孰十咏·凌歊台
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
-
凌歊台
几年听客话凌歊,不似台边目力遥。千古江山犹昨日,六宫歌舞自前朝。苔碑有字多漫灭,野寺无僧转寂寥。碧聚双蛾愁不敛,阑干落照重魂消。
-
清虚台题华州崔氏园
名园自郊谷,何况筑高台。酷暑未尝到,清风长自来。云岚瞰山罅,烟水近池隈。谁更将松竹,萧森四面栽。
-
凌云台
高台悬百尺,中夕殊未穷。北临酸枣寺,西眺明光宫。城旁抵双府,林里对相风。书题鹿卢榜,观写飞廉铜。窗开神女电,梁映美人虹。虞捐...
-
步虚词五首·其二
天帝黄金阙,真人紫锦书。霓裳纷蔽景,羽服迥凌虚。白鹤能为使,班麟解驾车。灵符终愿借,转共世情疏。
-
登凌歊台
高台今日竟长闲,因想兴亡自惨颜。四海已归新雨露,六朝空认旧江山。槎翘独鸟沙汀畔,风遰连樯雪浪间。好是轮蹄来往便,谁人不向此跻攀。
-
登凌歊台
平芜望已极,况复倚凌歊。江截吴山断,天临楚泽遥。云帆高出树,水市迥分桥。立久斜阳尽,无言似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