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

白居易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荔枝生巴峡(1)间。树形团团(2)帷盖(3),叶如(4)冬青(5)华如橘(6)春荣(7)(8)(9),夏熟。(10)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11)(12)如紫(13)瓤肉(14)莹白(15)如冰雪,浆液甘酸如(16)(17)

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1)矣。

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1)夏,南宾守(2)乐天,命工吏(3)图而书之(4)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5)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白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见过不到三天的人。

小提示:白居易《荔枝图序》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荔枝图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文。此文开端以“生巴峡间”交待产地;接着对荔枝加以具体说明,由树形及于叶,及于花,再到果实,写果实则从其外形及于内部着重说明荔枝的形态,尤其是用了好多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果实的外形、核、壳、膜、瓤肉和浆液的味道;然后简要说明荔枝采摘后色、香、味很难保持的特点;文末点明作序目的。全文语言简洁,比喻生动,层次清晰,详略得体。

创作背景

《荔枝图序》此文作于元和十五年(820)夏,当时白居易在忠州。荔枝出产在广东、福建等省,唐朝时在长江三峡一带也有出产,在北方难以觅到。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