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行示德逢

王安石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四山翛翛(3)映赤日,田背(4)龟兆(5)出。

四周山岭枯萎的草木映着火红的太阳,田地干裂就像龟甲烧灼后现出吉兆。

湖阴先生坐草室(1),看踏沟车(2)秋实(3)

湖阴先生坐在茅屋,看渠道上踏水车盼着秋天收成好。

雷蟠(1)电掣(2)云滔滔,夜半载雨(3)亭皋(4)

忽然间雷声轰鸣响彻天地,电光闪耀、乌云翻滚如同浪滔,半夜里云层载着密雨,运送到广阔的原野和田间沟壕。

旱禾秀发(1)埋牛(2),豆死更苏肥荚毛。

干旱的禾木很快就长得繁茂,牛行田野臀部都被埋没难以寻找。枯死的豆苗重又苏生,长出肥肥的豆荚多多的豆毛。

倒持龙骨(1)屋敖(2),买酒浇客(3)追前劳。

湖阴先生把水车倒挂在粮仓,买酒请客补偿先前的辛劳。

三年五谷贱如水,今见西成(1)复如此。

三年来五谷的价钱贱如白水,今年的丰收景象依然如同往岁。

元丰圣人(1)与天通,千秋万岁与此同。

元丰皇帝的政令跟天意相通,但愿千秋万岁与元丰相同。

先生在野(1)故不穷,击壤(2)至老歌元丰。

先生您虽然在野却不贫穷,到老都会击壤歌颂唐尧一样的元丰!

小提示:王安石《元丰行示德逢》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元丰行示德逢》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先描绘了一幅赤日炎炎、土地龟裂的严重旱象和杨骥(字德逢)对浇灌田地的雨水的盼望。然后写到天公竟肯从人心愿,忽而雷电交加乌云翻滚,好雨及时降临,干枯的庄稼得到苏生的情景,同时生动地描写了杨骥的欢悦心情。诗的后段总束到连年丰收,当归功于天子。这里一方面夸示新法实施多年的富国效果,一方面含有对神宗的期望,望他不要轻易改变、废止新法。篇末反用孔子语,说明杨骥身逢盛明之世的幸运,并将元丰之世比作上古的唐尧圣代。王安石作此诗时虽已被迫退隐多年,却仍系念着朝廷政治。这首诗不是一般的颂圣,而在于证明新法的上合天意、下顺民情,寓意颇为深切。诗中用典虽多而能浑化自然,无生硬之弊。

创作背景

《元丰行示德逢》此诗作于元丰四年(1081年)。是写给金陵(今江苏南京)蒋山的邻居杨骥(字德逢)的。王安石曾称赞他“怜愍鸡豚非孟子,勤劳禾黍信周公。”(《示德逢》)可见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当时王安石所制订的新法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已经推行了十多年之久,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是变法遭到了一些官僚士人的坚决抵制和激烈反对。王安石不断受到攻击,被迫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相位,退居到金陵半山堂闲居。但他仍系心朝廷,关心变法。

王安石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