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唐〕
胡角引北风(1),蓟门(2)白于水(3)。
吹奏胡角时引来了凄厉的北风,蓟门白茫茫的旷野上扬起了漫天的风沙。
天含青海(1)道,城头月(2)千里。
登高远望,天含着奔向青海的道路,城头上明月照耀千里之外。
露下旗濛濛(1),寒金(2)鸣夜刻(3)。
寒露濛濛,旗帜迷茫难辨。报时的铜器声透着寒气从远处传来。
蕃甲锁蛇鳞(1),马嘶青冢白(2)。
番兵的铠甲锁衔细密,状如蛇鳞。战马吃尽了青冢上的野草,青冢一片光秃。
秋静见旄头(1),沙远席羁愁(2)。
塞外的秋夜十分安静,抬头看到旄头星在空中闪耀。将士们卧在沙中,预感到胡人正准备入侵,为此生出忧愁。
帐(1)北天应尽(2),河声(3)出塞流(4)。
从军帐中北望,杳然不见天边。黄河之水流向塞外,发出奔流不息的响声。
小提示:李贺《塞下曲》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一方面,诗中描写了边塞异常艰苦的环境,与戍边将士相伴的只有北风、城月、寒露等令人心悸的阴冷物象,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孤独无依和思乡之愁。另一方面,诗中描写了番人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入侵的势态,渲染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结尾两句写景,以缓解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虽然没有正面写将士们应对敌人来势凶猛的场景,但借景抒情,以曲笔描绘了将士们岿然不动、众志成城的形象,言尽而意犹未尽,令人玩味。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中唐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李贺辞去了奉礼郎一职,离开长安,回到昌谷,并在同年秋天到了潞州(今山西长治)。当时张彻正在潞州幕府做幕僚,张彻是韩愈的学生,又是其侄女婿,与李贺有较多交往。李贺客游潞州往依张彻,主要是为了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滞留潞州期间,李贺更加了解人民的痛苦,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藩镇割据、边患不息带来的深重灾难。他有感于边塞征戍不已,写下《塞下曲》这首诗。
相关诗词
-
塞下曲二首·其二
边草萧条塞雁飞,征人南望泪沾衣。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
-
交河塞下曲
交河冰薄日迟迟,汉将思家感别离。塞北草生苏武泣,陇西云起李陵悲。晓侵雉堞乌先觉,春入关山雁独知。何处疲兵心最苦,夕阳楼上笛声时。
-
塞下曲二首·其一
辛勤几出黄花戍,迢递初随细柳营。塞晚每愁残月苦,边愁更逐断蓬惊。
-
塞下曲五首·其五
阴碛茫茫塞草肥,桔槔烽上暮云飞。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
-
塞下曲
紫塞晓屯兵,黄沙披甲卧。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卫霍待富贵,岂能无乾坤。
-
塞下曲二首·其二
秋草黄云塞马肥,汉家骠骑拥旌旗。可能卫霍年年出,不及燕然一片碑。
-
塞下曲六首·其五
玉关西去更无春,满眼蓬蒿起塞尘。汉马不归青海月,胡笳愁杀陇头人。
-
塞下曲六首·其二
渺渺云沙散橐驼,风吹黄叶渡黄河。羌人半醉蒲萄熟,塞雁初肥苜蓿多。
-
古塞下曲四首·其一
古塞腥膻地,胡兵聚如蝇。寒雕中?石,落在黄河冰。苍茫逻逤城,蘖蘖贼气兴。铸金祷秋穹,还拟相凭陵。
-
古塞下曲四首·其三
日向平沙出,还向平沙没。飞蓬落军营,惊雕去天末。帝乡青楼倚霄汉,歌吹掀天对花月。岂知塞上望乡人,日日双眸滴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