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娇饶
〔两汉〕
洛阳(1)城东路,桃李生路傍(2)。
洛阳城东的小路上,桃李盛开在两边的路旁。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1)。
桃花李花相对而开,稠密的叶子交相掩映。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1)。
春风自东北方向而来,花叶也随风飘扬。
不知谁家子(1),提笼行采桑。
不知谁家的女子来了,提着竹笼在采桑。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1)。
她用纤纤的手攀折桃李,弄得枝残叶败,花落缤纷。
请谢彼姝子(1),何为见损伤(2)?
请允许我问那位女子,为什么要损伤这些花呢?
高秋(1)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她回答:“等到八九月的深秋季节,下霜了,花儿终会凋谢。”
终年会飘堕(1),安得(2)久馨香(3)?
这些可怜的花叶,整年有风刀霜剑相逼,怎能永远芳香?
秋时自零落(1),春月复芬芳。
它们秋时零落,来年春日再吐芬芳,始终不渝地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何时盛年(1)去,欢爱永相忘?
而美丽的女子还不如这花叶,盛年过去则色衰,被无情的男子相忘。
吾欲竟(1)此曲,此曲愁人肠。
我想把这支曲子唱完,可这支曲子,实在让人心里难过。
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1)。
干脆归来饮酌美酒,携带琴瑟登堂以解忧愁吧。
小提示:宋子侯《董娇饶》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董娇饶》是汉代诗人宋子侯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开头采用工笔细描的手法,绘形绘影地写出了一派明媚的春光;中间是桃李同蚕姑的对话,以问答形式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最后抒写了深沉感伤的情怀,表达了对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使诗歌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全诗含蓄蕴藉,宛转动人,在结构上采用问答式造成诗意的层层递进,在语言上保留了乐府民歌朴素自然的本色。
- 作品别称董娇娆
- 作品出处玉台新咏
- 文学体裁五言诗
- 文学韵律押[阳]韵
- 创作年代东汉
创作背景
《董娇饶》是东汉文人宋子侯代女子立言之作,以表达对封建社会女子悲惨命运的同情。此诗最早见于南朝梁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五言诗产生于民间,起源很早。然而文人向民歌学习,写作五言诗,却是一个很曲折的过程。《董娇饶》便是文人向乐府民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篇较为成功的作品。董娇饶,本为女子名。唐诗中常见用“娇饶”为典,如温庭筠《题柳》:“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饶舞袖垂。”据《梁书》和《南史》的记载,张静婉为羊侃伎,能作掌上舞。温庭筠在《张静婉采莲曲》一诗的序中说她“其容绝世”。温氏将董、张并提,或者,董娇饶原是歌伎,以声容舞态见称于时。此诗以“董娇饶”为题而不咏其事,余冠英疑此诗用乐府旧题(说见《汉魏六朝诗选》)。
相关诗词
-
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
-
和杨子聪会董尉家
董生方好雅,兹日为扫扉。
-
满庭芳·寄马行街董公书
同侗稽首,董公道伟。自远清论三岁。渴德之怀,笔舌岂能尽意。伏想迩来法候,愈冲和、燕居无滞。予今则,处环墙养拙,毋劳齿记。幸遇便风经过,把狂吟尺牍,通为一寄。岁月堂堂归去,有如流水。性命速宜了干,启虔诚、幸恕僭易。山侗拜,董公道伟,及诸道契。
-
桃源忆故人·赠董先生
泉西里云朋董。访扶风钰洞。话真铅真汞。火如何弄。分清净功能总。蚁穿珠九孔。午倒颠成珙。性真堪宠。
-
卖花声·雪儿娇小歌金缕
雪儿娇小歌金缕,老子婆娑倒玉壶,满身花影倩人扶。昨宵不记,雕鞍归去,问今朝酒醒何处?云深不见南来羽,水远难寻北去鱼,两年不寄半行书。危楼目断,云山无数,望天涯故人何处?
-
董烈妇行
大壑松不雕,高山石不朽。覆载无改易,世有董烈妇。烈妇王氏名桂芳,十七嫁与董家郎。董郎卧瘵一年死,烈妇呕血手敛藏。当时信誓对日月,谁能上掩日月光。死生契阔志不违,老姑无依老母嫠。母与烈妇伯父期,他年徐与重...
-
赋得春阳曲戏柬天文
钱唐苏小小,京洛董娇娆。
-
娇女诗
娇女好姿首,不为他人媚。
-
董村小隐歌
丈人卜筑董家村,村中风物宛可论。董家犹称孝子里,丈人别作素侯门。
-
歌送董佥事之大同
盘雕锦袍铁䯀骢,绣旗双飐桃花红。董家南塘聊一出,万舸不敢乘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