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益州画像记
〔宋〕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1)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2),不可,遂行。
宋仁宗至和元年的秋天,有谣言从四川一带传过来,说是敌人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都惶恐不堪,老百姓基本上逃跑了。谣言四起,震动了京城。皇上正准备选派、任命御敌的将帅,天子说:“别造成大的祸乱,也不要促成事变。虽然现在谣言很猖狂,但我已经打定主意了,外患是不会造成大灾难的,事变是在内部引起来的。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也不可以付诸武力解决。只需要派一两个大臣前去就能处理好的。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去带领军队?”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恰好是合适的人选。”天子赞同道:“好!”张公却借口要奉养父母拒绝前去,但是皇上没有批准他的请求,于是他就出发前去了。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十一月才到达蜀地。就在他上任的当天,就下命令让驻军回去,并解散守备人员,他还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寇由我来对付,你们就不必劳心了。”到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还和以前一样庆贺新春,一直都没有什么敌寇前来入侵。很快到了第三年的正月里,百姓私下里商量在净众寺里摆放张公的像,张公没有阻止住百姓的这一行动。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1)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2)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眉阳人苏洵告诉百姓说道:“没有发生祸乱,还是很容易控制的;祸乱已经发生了,也还是容易治理;可是已经出现了祸乱的苗子,但是还没表现出祸乱,这种情况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马上要发生但是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是最难治理的。因为我们不可以出现了祸乱的苗子就急着去做,又不能因为祸乱还没出现就放松警惕了。现在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正好像是器物现在已经倾斜,可是还没有倒地的情形。只有你们的张公,还能稳稳地坐定,面色不改,慢慢地站起来扶正器皿。扶正之后,他又慢慢地坐下,没有一点骄傲的神色。为天子管理百姓,能做到孜孜不倦,只有你们的张公了。你们因为张公的智慧得到了生存,他就是你们的再生父母。还有,张公曾对我说:‘老百姓的性情是可以改变的,只是要看官吏怎么对待他们。众人传言说,蜀地人小乱不断。上司于是就用对待叛乱的人的办法来对待这里的老百姓,对他们用管束叛乱的人的刑法来约束他们。那些百姓本来就已经很害怕了,现在还用残酷的刑法对待,这样百姓才狠下心来抛弃父母妻儿,不顾性命,变成了叛乱的人,所以大乱常常发生。要是对他们施以礼仪教化的话,按照法律来差使他们,这里的人就变成最容易管理的了。要是把他们逼急了导致变乱发生,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叛乱的。我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来对待他们,那么蜀人也会认为自己是齐鲁有教化的人了。假如任意胡来不按法律来办事,一味靠武力来威胁平民,我是不会干的。’啊!爱惜蜀人是多么真诚啊,对待蜀人是多么厚道啊,在张公之前,我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大家听了,一齐重新行礼说:“是。”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一定要记在心里;即使你们死了,也要让你们的子孙记在心里。他的丰功伟绩,已经在史官的史册上有记录了,不需要再画像了。况且张公不想这样做,那又怎么办呢?”众人都说:“张公不会理会这些事的。就是这样,我们的心里很是过意不去的。就是在平时听说有人做件好事,还要问那人的姓名和他的住处,还有那人的身形、年龄大小、面容等基本情况呢;还有一些人,还要问到他的生平爱好,是为了更好地推测他的人品。这些人也是史官写入他的传记里的,主要是想让天下人不仅记在心里,还要时刻出现在眼前。音容在人们的眼睛中时常闪现,所以才会记得更加久远啊。因此,画像也还是有一定意义的。”苏洵听了,无言以对,就为他们写了这篇画像记。
公,南京人,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属(2)。系之以诗曰:天子在祚,岁在甲午。西人传言(1),有寇在垣。庭有武臣,谋夫如云。天子曰嘻,命我张公。公来自东,旗纛舒舒。西人聚观,于巷于涂。谓公暨暨,公来于于(3)。公谓西人“安尔室家,无敢或讹。讹言不祥,往即尔常。春而条(4)桑,秋尔涤场。”西人稽首,公我父兄。公在西囿,草木骈骈(5)。公宴其僚,伐鼓渊渊(6)。西人来观,祝公万年。有女娟娟(7),闺闼闲闲(8)。有童哇哇(9),亦既能言。昔公未来,期汝弃捐。禾麻芃芃,仓庾(10)崇崇(11)。嗟我妇子,乐此岁丰。公在朝廷,天子股肱。天子曰归,公敢不承?作堂严严,有庑有庭。公像在中,朝服冠缨。西人相告,无敢逸荒。公归京师,公像在堂。
张公出生于南京,为人很高洁,有高尚的节操,很有雅量,声明传播于天下。国家有重大事情,都可以托付给他的。在文章的末尾我作一首诗,内容如下:大宋天子坐龙廷,甲午之年日月新。忽然蜀人谣言起,边关敌寇将兴兵。朝廷良将纷如雨,文臣谋士多如云。天子赞叹说声嘻,命我张公远出征。张公方平来东方,西风猎猎大旗扬。蜀人围观睹风采,人山人海满街巷。齐道张公真坚毅,神色镇静又安详。张公开口谕蜀人:“各自还家且安顿,谣言莫传自安宁。谣言不祥且勿听,回去照常作营生。春日动手修桑枝,秋天谷场要扫清。”蜀人磕头拜张公,称他就像父与兄。公在蜀国园林居,草木繁茂郁葱葱。宴请文官与武将,击鼓作乐咚咚响。蜀人庆贺来观望,共祝公寿万年长。姑娘佳丽美婵娟,幽娴贞静闺房间。幼儿哇哇向人啼,牙牙学语已能言。当初张公不来蜀,你辈早已填沟壑。如今庄稼多茂盛,粮仓高耸堆满谷。可感我们妇与子,欢欢喜喜庆丰足。张公本是朝中臣,天子左右得力人。天子下诏命返驾,张公岂敢不允承。修起殿堂好庄严,又有廊房又有庭。公像挂在正当中,朝服冠带宛如真。蜀人纷纷来禀告,不敢放荡做懒人。张公放心回京城,像挂殿堂传美名。
小提示:苏洵《张益州画像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张益州画像记》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先记事,后议论,末系以诗作结,以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全文记事重在写蜀地将乱之严重局势,以及处理这种局势之难度,以衬托张公此行责任之重大,并以“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即解除蜀地困境的简略表述,突出张公举重若轻、临危沉着的非凡才干,并提及“画像”事以点题。议论则采取作者与众人对话形式,一借分析张公处理蜀地局势的高明与不易,提出治民之道,赞扬张公“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二论张公不必有像,亦不可无像,欲予先夺,道出“像亦不为无助”,有曲折之妙。最后以数语引起以诗颂扬之意,诗为四言,虽有溢美之辞,但古雅而有余韵。
- 作品出处嘉祐集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益州地区发生骚乱,传言侬智高将入蜀,因而人心惶惶,军队也调集起来了。朝廷委派张方平去处理这一事件。他采取宽政爱民的安抚办法,号召人民安居乐业,各事农桑,很快就稳定了局势,恢复了社会秩序。两年后,张方平奉召回京,当地人民为了表示对他的深切怀念,给他建祠堂,立画像。苏洵为蜀地人,与张方平也有私人交往,对张方平的为人很尊重,为此他写下了《张益州画像记》这篇文章。
相关诗词
-
瀛州兴造记
...卫之寇难无异。公御备构筑不失其方,亦犹古也。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从父兄适与军政,在公幕府,乃以书来,属予记之。予不得辞,故为之记,尚俾来世知公之尝勤于是邦也。
-
鲜于氏离堆记
...慷慨发愤,于焉卜筑,养蒙学文,忘寝与食。不四三载,展也大成。著作奇之,勖以宾荐。无何,以进士高第,骤登台省。天宝九载,以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中丞、持节充剑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剑南山南西道采访处置使,入为司农少卿,遂作京兆尹,以忤杨国忠贬邵阳...
-
湖州推官史彦明碎妖石
君不见杜子美,搜诗益州城西门,所见石笋双高蹲。
-
瞻文温州画像
浮生此世隔,过位恍然疑。
-
赠张赣州致仕还吴次达夫韵
田园旧在海东头,海上新归张翰舟。
-
题张穆之画猕猴挂藤图歌
...纷相向,性情总在藤丝上。疑是巴南峡口来,吟时莫遣骚人哀。又疑逼近黄陵庙,斑竹琮琤鹧鸪叫。我为作歌称神奇,真宰所造人能之。张公答云安用此,此曹跳踯聊为尔。
-
吴隐之画像·其二
十年遗像识真难,重是高风不可刊。一样广州俱刺史,几人传入画图看。
-
送周文襄公乃孙廷器以画像验塑还吉水
...兆计。其多由寸入,所在敢遗地。太祖太宗时,稽敛或未备。偫收信长属,饕公馂私费。习久遂玩刑,忘身殉于利。逋迨八百万,空牍劳记注。岁饷常不及,日究常不治。文襄应简命,妥济受斯寄。公知法御患,法疏患乃致。诲盗在慢藏,覂驾在失御。尽斥宿渔手,令民必躬...
-
送况伯律太守
还捧天书辞玉陛,东风五马去悠悠。十年不愧赵清献,七县重迎张益州。杨柳翠迷湖上寺,杏花红映水滨楼。到官正及劝农日,郊郭歌谣拥道周。
-
游天平山记
...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众曰:“诺!”遂书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