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伯乐(1)一过(2)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2)北马多天下。伯乐(1)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1)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伯乐一走过冀北的郊野,马群就空了。那冀北的马在天下是最多的,伯乐虽然擅于相马,又怎么能够使马群为之一空呢?解释的人说:“我所说的空,不是没有马,是没有好马。伯乐识马,遇到好马就把它挑了去,马群中没有留下好马了。假如没有好马了。即使说没有马,也不是虚夸的话。”

东都(2),固士大夫之(1)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3)之北涯曰石生(4),其南涯曰温生(5)。大夫乌公(6),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4)为才,以(14)(7)(7)而致之幕下(8)。未数月也,以温生(5)为才,于是以石生(4)(9),以(14)(7),又(7)而致之幕下(8)东都(2)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10);暮取一人焉,拔其(10)。自居守河南尹(11),以及百司之执事(12),与吾辈二县(13)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14)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6)一镇河阳,而东都(2)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东都洛阳,本来是士大夫的冀北,怀有才能,深深隐居而不愿为官换取俸禄的人,洛水北岸的叫石生,洛水南岸的叫温生。大夫乌公,凭着天子赐给的斧月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人才,以礼为工具,将他罗致到幕府之下。没有几个月的工夫,又认为温生是人才,于是让石生作介绍人,以礼为工具,又将温生罗致到幕府之下。纵然东都确实有很多才能出众的人,早晨挑走一人,选拔其中最优秀的,晚上挑走一人,选拔其中最优秀的,那么从东都留守,河南府尹,到各部门的主管官员,以及我们两县的大夫,政事有不顺利之处,事情有疑惑不解之处,又到哪里去咨询从而妥善处理呢?士大夫辞去官位而闲居里巷的人,同谁去交游呢?年轻的后辈,到哪里去考察道德,询问学业呢?东西往来,经过东都的官员,也不能在他们的居处以礼仪拜访他们了。人们以这样的情况而称赞说:“大夫乌公一镇守河阳,东部处士的茅庐中竟没有人了!”难道不可以吗?

南面(2)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1),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3),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4)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5),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留守相公(6)首为四韵(7)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天子治理天下,他所托重和依靠的人,只是宰相和将军罢了。宰相在朝廷为天子求贤人,将军在幕府为天子求得谋士和武将,这样,设想内外得不到治理,是不可能的了。我羁留此地,不能自己退而离去,想靠石生,温生的帮助直到告老归去。现在他们都被有权力的人夺去了,我怎么能不耿耿于怀呢?温生到了那里之后,在军门拜见乌公时,请以我前面说的关于宰相将军选拔人才的话,替天下道贺;请把我后面说的关于把我对他选尽东都贤人的私怨告诉他。

小提示: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所写的一篇序文,该文与《送石处士序》为姐妹篇,主要赞扬了温处士出众的才能和乌大夫善于识人、用人的德才,表达了为朝廷得到人才而欣慰以及自己失友的惋惜心情。

创作背景

温处士名造,幼时喜欢读书,任寿州刺史张建封的参军,后隐居洛阳。河阳军节度使乌重胤上任不久,就聘石洪至幕府。过了数月,又将温造聘到幕府。韩愈被乌氏的求贤若渴感动,为好友石洪、温造怀才得遇而欣喜,所以在元和五年(810年)冬季写下了这篇文章。

韩愈

韩愈

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