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陵行

元结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

国家因战事不断,军事上需要大量财物,这些财物需要专门负责的官员到地方去征收。

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

他们到达郡县后,竞相严刑征敛。

供给岂不忧?征敛又可悲。

然而百姓的供给能力的有限的,这大大超过其所能承受限度的横征暴敛,怎么不让有良知的官员为之伤悲?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道州本来地方就小,经过盗贼的屠杀洗劫后,剩下的人口实在是太穷困疲敝了。

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1)

一个较大的乡里,人口不过十户,原来的那些大族早已变得人丁稀少,且羸瘦不堪。

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人们早上吃树根,晚上嚼树皮。

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

饿得连说话都有气无力,像快走力又不足,所以步履蹒跚,让人不忍目睹。

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

面对老百姓的这种凄惨状况,我连去追问一下都不忍心,更何况鞭打他们来征敛呢?

邮亭(1)传急符,来往迹相追。

但是前来催逼赋税的文书和官吏往来不断,且十分紧急。

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

他们丝毫不顾百姓死活,只是一个劲儿地催我严格限期完成征收任务。

欲令(1)儿女,言发恐乱随。

我深感无可奈何,让老百姓卖儿卖女来抵赋税吧,恐怕话还没有说完,就会引起暴乱。

悉使索其家,而又无生资。

派人到百姓家中去搜索一通吧,可他们本来就什么也没有。

听彼道路言,怨伤谁复知!

听听那百姓们的陈述吧,他们的怨伤有谁能理解呢?

去冬山贼来,杀夺几无遗。

去年冬天‘西原蛮’侵犯道州月余,烧杀掳掠,人口和财物差不多都快被杀掠和扫荡一空了。

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

我们希望朝廷官吏能施以恩惠、加以安抚,

奈何重驱逐(1),不使存活为!

谁料他们只知道横征暴敛,竟使我们无法活下去了。”

安人天子命,符节(1)我所持。

皇上让我做这个州的刺史,是让我安抚百姓。

州县忽乱亡,得罪复是谁?

如果因横征暴敛而使百姓流亡甚至暴乱,那是谁的罪过呢?

逋缓(1)诏令(2),蒙责固其宜。

当然如果我因为违反上面的命令而让百姓缓交赋税,蒙受责问也是应该的。

前贤重守分,恶以祸福移。

前代的贤人重视为官要坚守安抚百姓、为民做主的本分,

亦云贵守官,不爱能适时。

反对因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而改变这一原则。

顾惟孱弱(1)者,正直当不亏。

考虑到百姓的困苦不幸,我愿意选择不亏良知的正直之道。

何人采国风(1),吾欲献此辞。

如果有谁奉皇上之命来采集民间歌谣,我愿意把这首诗献上。

小提示:元结《舂陵行》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舂陵行》是唐代诗人元结的作品。此诗先概括叙述了赋税繁杂,官吏严刑催逼的情况,勾勒出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细致描写具体的催租场景,描述了百姓困苦不堪的处境;后写诗人在催征赋税时的思想活动。全诗反映了当时时期苦难的现实,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悲惨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语言质朴,感情抒发曲折细腻,淋漓尽致,诗人的刚直正义之气溢于言表。

创作背景

《舂陵行》此诗当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广德元年(763年),元结受任道州刺史,次年五月来到任所。安史之乱平定后,统治集团更加残酷地剥削人民,在岭南激起了被称为“西原蛮”的少数民族的反抗,道州被占领。道州原有四万多户人家,几经兵荒马乱,剩下的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人民困苦不堪,而官府的横征暴敛却有增无减。元结目睹民不聊生的惨状,上书为民请命,并在任所修建民舍、提供耕地、免减徭役。元结写下此诗。在这种人民灾难重重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情况下,元结有感而写了《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两诗。

元结

元结

唐代道家学者、官员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曾参加抗击史思明叛军,立有战功。后出任道州刺史,政绩显著。其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讽谕时政,抨击官吏的横征暴敛,敢于为民请命。山水诗作也清新自然。在散文上也颇有成就。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元次山集》。又曾编选《箧中集》行世。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