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草木鸟兽之(10)物,众人之(10)人,其(10)生虽异,而(10)死则同,(1)归于腐坏澌尽(2)泯灭(3)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5)(4)远而弥存也。其所以(10)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11)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5)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6)有不得焉;其(11)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11)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11)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7)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8)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10)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5)而存者,固不(9)施于事,况于言乎?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也都变成腐朽、消亡殆尽的地步。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或著作了。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予读班固(4)艺文志,唐四库书目,(7)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馀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1)、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5)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6),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2),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3),而勤(1)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我曾读《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多至百余篇,也有少的约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1)文章,稍稍(2)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3)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4)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1)文辞(3)者,亦因以自警焉。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而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不过,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和勉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这篇文章给你。同时,我自己相当喜爱为文写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小提示: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送徐无党南归序》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写给学生徐无党的一篇赠序。该文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理论,勉励徐无党要修身立德、施事立功;另一方面间接批评当时浮奢的文风,指出此类文章永难留存后世。文章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广论博行,层层剖析,步步探究,说理透彻,语言明快,抑扬顿挫,有很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该文作于至和元年(1054年),时作者任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徐无党,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庆历初(1041年后)师从作者学古文,皇佑五年(1053年)进士及第,为作者编撰的《新五代史》作过注释。此次南归故里,作者作序赠别。

欧阳修

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 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幼贫而好学。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颍州知州。卒谥文忠。提倡古文,奖掖后进,为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散文富阴柔之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学韩愈、李白,古体高秀,近体妍雅。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