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巴陵望洞庭
〔唐〕
清晨登巴陵(1),周览(2)无不极。
清晨登上巴丘山,极目远眺,四方的景物无不尽收眼底。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湖面明净倒映着天光,湖水清澈见底可以映现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1)俱澄鲜。
秋天的物色多么苍茫,岸上与水色都明丽清朗。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山色青翠掩映了远处的林木,水色碧绿没有清冷的烟气。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帆船轻漂,自江中向这里驶来,小鸟远去飞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1),山空云梦(2)田。
长沙浦边秋风清朗,云梦田上霜迹已空。
瞻光(1)惜颓发,阅水(2)悲徂年(3)。
观览秋光使人叹惜头发脱落,注目湖水流过又令人悲悯流年已逝。
北渚(1)既荡漾,东流自潺湲(2)。
北边的小洲随波荡漾,湖水向东潺潺而流。
郢(1)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2)。
郢人唱起《白雪》,江南美女歌唱《采莲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听到这些歌声更让人肠断,凭靠山崖泪如泉涌。
小提示: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秋登巴陵望洞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描绘了作者登高所见的景色,表达了悲秋的感情。全诗紧紧围绕洞庭湖秋色落笔,又着重刻画湖水,描绘了一幅绚丽的秋景画,画面上有不同色彩,有远景近景,有动有静,还有声响。诗中多用对仗,语言工整,表现出李白诗歌精细工致的一面。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长流夜郎中途获赦,结束了十五个月的流放生活,重新得到自由。诗人随即乘舟东下,在江汉一带逗留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南游洞庭、潇湘。《秋登巴陵望洞庭》这首诗就是作于这一年秋天。
相关诗词
-
舟过城陵矶悼内兄旧巴陵尹
巴陵原上秋草没,岳阳城头挂残月。叹逝中宵怀不开,江流呜咽江猿哀。昔行县中花,今馀道傍柳。可怜劲节胡尔为,徒取虚名在人口。朝云为雨暮归山,秋燕辞巢春复还。青山玉骨何处起,鬼火妖孤满蒿里。思君懒入巴陵游,巴陵道古生百忧。
-
登天平山
西来山势森如戟,上与浮云石栈连。华盖九峰当绝壁,龙门一道落飞泉。幽穿石洞潜通穴,下俯天池冷积渊。更欲振衣千仞表,侧身东望洞庭烟。
-
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
衡岳有开士,五峰秀贞骨。见君万里心,海水照秋月。大臣南溟去,问道皆请谒。洒以甘露言,清凉润肌发。湖海落天镜,香阁凌银阙。登眺餐惠风,心花期启发。
-
汎太湖望洞庭
太湖风兮白波,瞻望洞庭兮森云萝。撷杜蘅兮水中,吊范蠡兮山阿。目盈盈兮不极,美人远兮柰何。渺予怀兮夕阳,听不可兮吴歌。
-
再过浯溪登峿台示闲云
披寻爱名迹,登览及春晓。拾级陟台端,振衣出山杪。澄湘照初日,楚山正缭绕。已辞桂岭深,还望洞庭渺。临高一洒然,俯仰畅襟抱。前踪何蹙蹙,漫游但草草。方寸苟未广,近视亦难了。俗儒登泰山,岂复中原小?从知古贤达,常令胸次浩。与君游浯溪,慎莫羞元老。
-
遥望洞庭诸山
积雪白班班,萧森松竹间。侧闻太湖水,中有洞庭山。云雾深林秘,龙蛇大泽间。阿谁惬幽赏,想像列仙班。
-
岳阳楼望洞庭
风定空澄气浑然,恍如太极未分前。只因有浪知为水,若遇无云总是天。旧说君山张帝乐,新同老木识飞仙。而今大洞黄庭客,又著题诗记岁年。
-
望洞庭
少陵乾坤句,梦寐三十秋。我来值岁暮,水落露芳洲。其气犹雄浑,蒸郁塞九州。是日北风急,浪势如陵丘。舟楫未可济,君山青欲浮。神物疑不蛰,烟涛舞苍虬...
-
太湖舟中望洞庭诸山
今朝震泽行,动荡玻璃色。四万八千顷,浮天杳无极。东西洞庭山,缥窈如泼墨。与我相周旋,招之不可即。冉里那复返,毛公久灭迹。可怜水犀甲,石蕝化深碧。更闻此山中,幽人无岁历。老死不出...
-
泊岳州望洞庭
湖水何太狭,君山望不浮。川陵有变态,客子自清游。新树低临渚,澄云晚泊舟。笛声今夜月,谁醉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