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图记

归有光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1)长洲(2)二县,在郡治所(3),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1)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4)(1)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5),皆胜地也;而太湖(6)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吴县、长洲二县,都在吴郡郡治所在地而划界分治的。郡的西面有许多山,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而灵岩山,曾经是当年吴国宫殿所在的地方,那里至今还保存着西施的遗迹。至于说到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都是风景美好的地方。而三万六千顷浩瀚的太湖中,有七十二峰坐落其间,则更称得上天下奇观了。

同年(1)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2)召入为给事中(3)。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君任吴县长官不到三年,就因为政绩赫赫而被朝廷召入任给事中。魏君治理吴县时对百姓很有恩惠,百姓苦留不得,魏君也不忍离去,于是有热心人就画了一幅《吴县图》,来作为临别留念赠给他。

(1)之于民(2)重矣。(1)(2)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1)(2)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3)浮屠(4)老子(5)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6)于此山哉。

县令对于百姓确实是很重要的。如果县令贤能,那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受到他的恩泽,荣耀一方;如果县令不贤能,就会祸及当地的山川草木,使其受到耻辱。魏君对吴县的山川草木,算是增加了它们的光彩吧?有朝一日这里的百姓将在山间选择一处风景优美之地,在佛堂和道观里祭祀他,这本来也是在情理之中。可是魏君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仍然会眷恋当地的山川呢?

苏子瞻(1)韩魏公(2)黄州(3)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3)》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过去苏子瞻称道韩魏公离开黄州任上已经四十多年,往事依然时时不忘,以致写下了思念黄州的诗,苏子瞻为黄州的人把这首诗刻在石碑上。这以后人们才明白贤能的人对于他所到的地方,不仅使那里的百姓不忍忘怀自己,而且连他自己也不会忘记那里的百姓。如今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有一天他和我同在内庭,拿出这幅《吴山图》,边欣赏边感叹,于是让我为这事作一篇记文。啊!魏君对吴县的百姓有如此深厚的情谊,吴县的百姓怎么能忘记他呢?

小提示:归有光《吴山图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吴山图记》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所写的一篇文章,主旨在于说明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不忍忘,亦不能自忘于其人。

创作背景

《吴山图记》是归有光应同年好友魏用晦请托所作的应酬文章。作者的朋友魏用晦曾任吴县县令,调离时,吴人作《吴山图》以赠 。三年后,魏用晦向作者出示此图,亦请他作一篇记,作者即撰此文。《吴山图记》意在颂扬好友做吴县县令时的政绩。全文并无一处直接记述魏用晦在吴县为百姓做了哪些德政,而是通过层层深入地描写吴县百姓与魏县令相互思念的绵绵之情,来达到颂扬“君之为县有惠爱”的意图 。

归有光

归有光

明代中期散文家、官员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自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后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著有《震川先生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