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
〔宋〕
征埃(1)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2)层楼。指点檐牙(3)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4)、千骑(5)临秋。凭栏(6)望,有东南佳气(7),西北神州(8)。
路上行人,踏起的阵阵尘埃四处飞扬,行客相逢的时候,都交口称道:这座大楼像幻觉中出现的奇景。他们指点着最高处的檐牙,称赞它建筑的奇异雄伟,像波浪起涌,浮云飘动。今年这一带有万里长的地方,金兵没有来侵犯,人们过着太平的日子。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废除长淮的界限,恢复原来宋朝的版图。我们要建立一支有千骑的地方军,用以保卫地方上的安宁。登上高楼,凭靠着栏干观望,东南临安的上空,有一股吉祥的气象,这可能是皇帝下决心要发兵打过长淮去,收复西北的神州。
千古怀嵩(1)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2)。看取弓刀,陌上(3)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4)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有很长的时间了,怀念嵩洛的李德裕早已去世了;有人笑我,为什么在这个楚尾吴头的地方不走?看吧!像刀弓一样的田中小道上,往来的车马像流水似的连绵不断。从现在起,我们要尽情地享受这赏心乐事的快乐,要尽快安排酒令诗筹等娱乐器具,以供应人们来这里饮酒赋诗的时候用,我们要把这里建设成华胥国,虽然这是个梦,但是,我们祝愿人们年年来这里象旧地重游一样。
小提示:辛弃疾《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三十三岁,在知滁州任上。这首词抒发登楼之感,词人登高远望,胸怀天下,所不能忘怀的,仍然是沦陷于金人手中的中原大地,但是作者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报效祖国的感情。全诗语言含蓄深沉,也有着辛弃疾一贯的豪迈风格。
- 作品出处稼轩长短句
- 文学体裁词
- 词牌名称声声慢
- 创作年代南宋
创作背景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三十三岁,在知滁州任上。在此以前,作为地处前线的滁州,经常受到金人的袭扰与破坏,人民流散,田园荒芜,经济萧条。辛弃疾到滁州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经过一番努力,不到半年的时间,各方面都取得好的效果。农业丰收,各地的商旅,都纷纷来滁州经商,市场活跃,人民安乐。为了与人民同享欢乐,建了这座奠枕楼。楼成后,他怀着喜悦的心情,与友人李清宇同游奠枕楼,兴之所至,写了这首词以和李清宇。
相关诗词
-
声声慢·和梦窗四香
江婓捐佩,湘女归魂,争知岁晚重逢。九辨骚心,应难写入春容。当年四愁遗恨,伴四香、沈醉东风。仙梦悄,怅芳馨、谁袭真色屏空。愁倚天寒罗袂,怕玉龙吹坠,难倩离鸿。一笑江横凌波,尚怯霜浓。葳蕤露申清睡,验同心、轻袅檀红。端正看,护瑶窗长在镜中。
-
春日登楼作
长堤芳草初青,古庙垂杨几树。登楼不见山村,知在杏花深处。
-
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
故人亦不遇,异县久栖托。辛勤失路意,感叹登楼作。清晨眺原野,独立穷寥廓。云散芒砀山,水还睢阳郭。绕梁即襟带,封卫多漂泊。事古悲城池,年丰爱墟落。相逢俱未展,携手空萧索...
-
詶李郎中侍御秋夜登福州城楼见寄
辛勤万里道,萧索九秋残。月照闽中夜,天凝海上寒。王程无地远,主意在人安。遥寄登楼作,空知行路难。
-
声声慢·咏桂花
蓝云笼晓,玉树悬秋,交加金钏霞枝。人起昭阳,禁寒粉粟生肌。浓香最无著处,渐冷香、风露成霏。绣茵展,怕空阶惊坠,化作萤飞。三十六宫愁重,问谁持金锸,和月都移。掣锁西厢,清尊素手重携。秋来鬓华多少,任乌纱醉压花低。正摇落,叹淹留、客又未归。
-
玉楼春·和吴见山韵
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海烟沉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
-
声声慢·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
声声慢·送王圣与次韵
琼壶歌月,白发簪花,十年一梦扬州。恨入琵琶,小怜重见湾头。尊前漫题金缕,奈芳情、已逐东流。还送远,甚长安乱叶,都是闲愁。次第重阳近也,看黄花绿酒,也合迟留。脆柳无情,不堪重系行舟。百年正消几别,对西风、休赋登楼。怎去得,怕凄凉时节,团扇悲秋。
-
和李太白韵寄题金陵
昔年曾作凤台游,万里长江入望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