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寓意
〔宋〕
三入承明(1)。四至九卿(2)。问书生、何辱何荣。金(4)张七叶(5),纨绮貂缨(6)。无汗马事(7),不献赋(8),不明经(9)。
三次做出入皇宫的官,四次做到九卿高官,试问书生,你有什么屈辱之处?又有什么荣耀和美名?朝中那些亲近宠贵的金、张之流,他们的后代能够身服绮儒纨袴,冠戴貂尾缨饰,还不是由于他们会“笃敬寤主”,干些拍马逢迎的勾当吗?而书生你既没有汗马功劳、又不会写些歌功颂德的辞赋献给皇帝,也不会用儒家经书去走送官的捷径。所以没有他们显贵。
成都(1)卜肆(2)。寂寞君平(3)。郑子真(4)、岩谷(5)躬耕。寒灰(6)炙手(7),人重人轻。除竺乾学(8),得无念,得无名(9)。
既然这样,要像汉代蜀人严君平那样,在成都开个问卦店铺,自甘寂寞,或者像西汉末年的隐士郑子真那样在山谷里种田,火炭有不能再燃的时候,有可以取暖的时候,人有显贵与轻贱之分,不如学习、传授佛学,无所牵挂、无所名利。
小提示:苏轼《行香子·寓意》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行香子·寓意》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上片抨击了两类人,一是汉代的司马安,他一生四次官至九卿,人称巧宦,二是汉代金、张二家七代世袭侍中、常侍高官。下片歌咏了汉代的两位高人,一个是严君平终生以占卜为生,一个是郑子真躬耕于谷口岩下。
- 作品出处全宋词
- 文学体裁词
- 词牌名称行香子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太皇太后高氏已经去世,宋哲宗行“绍述”恢复宋神宗新法。至此,苏轼已经三次进入朝廷做皇帝的近侍官,但这一年,苏轼失去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两个官职,已经过了八年太平生活的苏轼闻到一股不安的气息,于是写《行香子·寓意》下该词,自问“书生何辱何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