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两汉 司马迁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屈平(1)听之(2)(3)也,谗谄(4)之蔽明也,邪曲(5)之害(6)也,方正(7)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8)而作《离骚(9)》。

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耳朵听不到正确的意见,眼睛也被谗言谄媚所遮蔽,邪恶之人侵害公道,正直之人不为小人所容,所以忧心忡忡,写下《离骚》这样一首诗。

“离骚”者,犹离(1)忧也。夫天者,人之始(2)也;父母者,人之本(3)也。人(4)(5)本,故劳苦倦(6),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7),未尝不呼父母也。

“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思根本,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呼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唤父母的。

屈平正道直行(1)竭忠尽智(2),以事其君,谗人(3)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4),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5)作《离骚》,(6)自怨生也。

屈原为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与君主,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哪里能没有怨恨?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怨愤引起的。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上称帝喾(1),下道齐桓(2),中述汤、武(3)以刺(4)世事。(5)道德之广崇,治乱(6)条贯(7)靡不毕见(8)。其文约(9),其辞微(10),其志洁,其行(11)。其称文(12)小而其(13)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4)。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5);其行(11),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16)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17)以浮游尘埃(18)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9)皭然泥而不滓(20)者也。(21)此志也,(22)与日月争光可也。

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小提示:司马迁《屈原列传(高中课文)》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司马迁

司马迁(史圣)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生卒年不详),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司马谈之子。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