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先秦〕
君子(1)曰: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4),輮(5)以为轮,其曲中规(6)。虽有槁暴(7),不复挺(8)者,輮(5)使之然也。故木受绳(9)则直,金(10)就砺(11)则利,君子(1)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2),则知(13)明(14)而行无过(15)矣。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1),不知学问之大也。干(2)、越、夷(3)、貉(4)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待他们长大以后,其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人的德行的境界,没有比接受道的教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1)之所学也;吾尝跂(2)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3)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4)也,而闻者彰(5)。假(6)舆(7)马者,非利足(8)也,而致千里;假(6)舟楫者,非能水(9)也,而绝(10)江河。君子生非异(11)也,善假(6)于物也。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1),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2),风至苕(2)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3),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4)之根是为芷,其渐(5)之滫(6),君子不近,庶人不服(7)。其质非不美也,所渐(5)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9)而近中正(10)也。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到地上,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构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就能俯瞰百丈深渊。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混进了黑泥里,也会变得跟就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虽然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意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它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的环境,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2),柔自取束(3)。邪秽在身,怨之所构(4)。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5)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6)的(7)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8)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9)酸,而蜹(10)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各类事情的发生,都是它的根源。人的荣辱的降临,也必定和他品德的优劣相应。肉腐了会生蛆,鱼枯死了会生虫,懒散到连自身的安危都不顾的时候,灾祸也就要降临了。太坚硬了容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自己邪恶肮脏,那就必然造成人们对你怨恨。把干湿不同的柴草堆置得一样,火总会朝着干燥的一堆烧去;一样平整的地面如果有干有湿,水也总是向着潮湿的地方流去。野草和树木总是共同生长,飞禽和走兽也总是成群居住,万物就是这样依从自己的同类以生存。所以靶子一旦张设,箭也就会对着它射去;森林一旦繁茂,伐木者也就拿着斧头来了;树木一旦成荫,众鸟也就会飞来休息;醋一有酸味,蚊蝇也就自然会飞来相聚。所以言语有时会带来灾祸,行动有时会招致耻辱,君子应当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1)步(2),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3)一跃,不能十步(2);驽马十驾(4),功在不舍(5)。锲(6)而舍(5)之,朽木不折;锲(6)而不舍(5),金石可镂(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8),非蛇鳝(9)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10)之志者,无昭昭(12)之明;无惛惛(11)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13)无足而飞,鼫鼠(14)五技而穷(15)。《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16)兮!”故君子结(16)于一也。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十字路口徘徊不定的人,任何一条路的尽头都不能到达;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任何一方都不会容纳他。眼睛不可能同时看清楚两样东西,耳朵不可能同时听清楚两个声音。螣蛇没有脚但能凌空而飞,鼫鼠有五种技能却还是飞不上屋。《诗经》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昔者瓠巴(1)鼓瑟,而沈(2)鱼出听;伯牙(3)鼓琴,而六马(4)仰秣(5)。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6),渊生珠而崖(7)不枯。为善不积邪(8)?安有不闻者乎?
从前,瓠巴弹瑟,连水中的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连拉车的马也停止吃草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山中藏有宝玉,草木就会格外润泽;深渊生有珍珠,崖岸也显得似有光彩。大概是没有坚持积聚善行吧,如果不断地做好事,哪里会有不为人们所知道的呢?
学恶(1)乎始?恶(1)乎终?曰:其数(2)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3)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4)而后止(6)也。故学数(2)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5)之所止(6)也;《礼》者,法之大分(7),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6)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我的回答是,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1)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2),问一而告二谓之囋(3)。傲(2)、非也,囋(3)、非也;君子如向(4)矣。
君子对知识的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像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1)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习的途径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规定了法度典章,但没有详细阐明其道理;《诗经》《尚书》记载的都是古时的事情,不切近现实;《春秋》简约而晦涩,其道理难以让人很快理解。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说,就可以养成崇高的品德,得到全面的知识,通达世理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1),顺(2)《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3),则礼正其经纬蹊径(4)也。若挈(5)裘(6)领,诎(7)五指而顿(8)之,顺(2)者不可胜数也。不道(9)礼宪(10),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11)黍(12)也,以锥飡(13)壶(14)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问楛(1)者,勿告也;告楛(1)者,勿问也;说楛(1)者,勿听也。有争气(2)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3)。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4);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5)。故君子不傲、不隐(4)、不瞽(5),谨顺其身(6)。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1)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2)盗跖(3)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致志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跖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好的读书人。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1)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2)无欲见也,使耳非是(2)无欲闻也,使口非是(2)无欲言也,使心非是(2)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3),口好之五味(4),心利之有天下。是(2)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2),死乎由是(2),夫是(2)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5)。能定能应(5),夫是(2)之谓成人(6)。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则重视品德、操守的完美无缺。
小提示:荀子《劝学》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 作品别称劝学篇
- 作品出处荀子
- 文学体裁论说文
- 创作年代战国后期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相关诗词
-
代书呈苏易简学士希宠和见寄以便题之于郡斋也
...贵,我年渐似下坡轮。下车犹未踰期月,官舍初经禁烟节。残阳乍听吹角声,台榭梨花簇香雪。独酌不欢何所为,孤怀无绪怀己知。十八学士相念否,应笑骨凡格且卑。地仙敢言谪仙宦,海槎却有上天时。陈州去京地不远,莫惜音书来慰勉。若得工夫可作歌,歌中言语不厌多...
-
和陶劝农韵勉吾乡之学者·其五
大抵名儒,岂患穷匮。大抵外物,岂在侥冀。学成道尊,富贵自至。不学空虚,非惟自愧。
-
乙卯乡贡鹿鸣宴次韵制使陈方叔劝驾
我朝自开国,聚奎五星明。人物辈稷契,制作谐茎英。从来词赋学,尤负器识名。沂公事业富,蜀公德望清。手提文正印,身为国长城。藐然予小子,亦知师长卿。细将状月露,壮欲吞幽并。消磨凡几载...
-
太守劝耕别驾有诗子弟宾客皆和
华风暖入劝耕卮,后苑词头欲下时。父老怕公归觐速,莺花惜日燕歌迟。肥生鸭顶痕遵渚,嫩学鹅儿蔓染丝。好是东郊元祐寺,两年千骑驻旌旗。
-
淳熙己亥岁傅子渊劝予无弄文墨自是绝意笔研十四年矣非应用不得已不作也今年胡季随复劝予为之曰文不可溺也其可废乎因作此寄傅子渊
儿时月露与风云,半世词场罢策勋。老子今年新有兴,良朋嗔我久无文。不妨翰墨鸣斯事,聊遣篇章记所云。不见衡州傅文学,春来雩咏满湘濆。
-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唤弟翼语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旬有余日,更版为劝学从事。时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太傅河南褚裒,简穆有器识,时为豫章太守,出朝宗亮,正旦大会州府人士,率多时彦...
-
太学石鼓歌
...云来。东征北伐荡膻秽,方召□□何雄哉!铭功镌石告无极,欲镇后土康八垓。自从七国战龙虎,荒荒王迹沦蒿莱。嬴颠刘蹶六代沸,把酒但劝长星杯。陈仓流落一千载,霜饕日剥空黄埃。国子先生老好事,欲比郜鼎珍琼瑰。东都相公守右辅,始舁泮沼剜苍苔。五季蜩螗颇星散,...
-
赵壹
...为文好讥骂,恶吻事掀簸。逢陟与规辈,次第滋尔祸。无成困乡里,倔僵老愈叵。何烦遣相视,器识自幺麽。余因守汉中,作诗揭墓左。劝君莫学壹,学壹终坎轲。
-
贻诸学童
横经叉手步还趋,积善方知庆有馀。五个小雏离学院,一行新雁入贫居。攘羊告罪言何直,舐犊牵情理岂虚。劝汝立身须苦志,月中丹桂自扶疏。
-
饯赵子直制置阁学侍郎出帅益州分未到五更犹是春二十八字为韵得犹字
锦水花潭照碧油,西清学士旧鳌头。随身琴鹤如清献,治蜀功名更武侯。无晚十行看暮召,不应三峡隔辰犹。垂杨管得人离别,舞破春风劝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