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辩
〔唐〕
愈与李贺(1)书,劝贺举进士(2)。贺举进士(2)有名,与贺争名者毁(3)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2)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4)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5)曰:“若不明白(6),子与贺且(7)得罪(8)。”愈曰:“然”。
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李贺如去参加进士科考试就会考中,所以和他争名的人就攻击这件事情,说:“李贺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才是对的,劝他考进士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没有仔细想,就异口同声,跟着附和。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你和李贺将要蒙受坏名声。”我说:“是这样的”。
《律(2)》曰:“二名不偏讳(3)。”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2)》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 “雨”,“邱”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1),为犯“二名律(2)”乎?为犯“嫌名律(2)”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1),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礼记》上的规定说:“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解释的人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这是说如果说‘征’就不说‘在’,说到‘在’就不说‘征’。”《礼记》上的规定又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的人说:“说的是像‘禹’和‘雨’、‘丘’和‘蓲’之类的字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违犯了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的规定呢?还是违犯了声音相近的字不避讳的规定呢?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
夫(3)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4)孔子(5)欤?周公(4)作诗不讳,孔子(5)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19)不讳嫌名(7),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8),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9),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10)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者宫妾,乃(11)不敢言“谕(12)”及 “机”,以为触犯。士君子(13)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14)也?今考(15)之于经,质(16)之于律(2),稽(17)之以国家之典(18),贺举进士(1)为可耶,为不可耶?
避讳这个规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对人名的两个字也不都避讳,《春秋》也不讥讽不避讳人名声音相近的字。周康王钊的孙子,实际上就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参不避讳“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应怎样避讳?是为了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讳了呢,还是不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呢?汉朝避讳武帝的名,把“彻”改为“通”,但没有听说为避讳把车辙的“辙”改作别的字。避讳吕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鸡”,可没有听说为避讳把治天下的“治”改作别的字。现在上奏章和下诏谕,没有听说避讳“浒”、“势”、“秉”和“饥”字。只有宦官宫妾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说了就是触犯皇上。君子著书做事,应该遵守什么礼法呢?现在考察经典,查对规定,考核前代避讳的规定,李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5)矣,作人得如周公(2)、孔子(3),亦可以止(6)矣。今世之士,不务(7)行曾参、周公(2)、孔子(3)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7)胜于曾参、周公(2)、孔子(3),亦见其惑也。夫(1)周公(2)、孔子(3)、曾参卒(8)不可胜;胜周公(2)、孔子(3)、曾参,乃(4)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2)、孔子(3)、曾参者耶?
凡是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参那样,就能不被人指责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是到顶点了。现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去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要在避讳父母名字的事情上,却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糊涂的。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不可能超过的。在避讳上超过了周公、孔子、曾参,就只能和宦官、宫妾一样了。那么这些宦官、宫妾对父母的孝顺,能比周公、孔子、曾参还好吗?
小提示:韩愈《讳辩》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讳辩》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议论文。当时的著名诗人李贺因避父亲的名讳而不能参加进士科考,像其他读书人那样取得功名,以致前途受到影响。韩愈对此十分愤慨,于是写下这篇文章来论述此事,表达他反对将“避讳”搞得太泛滥的主张。
创作背景
封建社会对君主与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或直接写出来,叫做“避讳”。在唐朝成了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成了人们言行的精神枷锁。李贺在当时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诗人,因父亲名晋肃,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晋”与“进”同音,父名应避讳。韩愈致力于培养和推荐有学识的青年,便劝说李贺参加考进士。《讳辩》因李贺而写,韩愈引经据典,对腐朽的社会风气作了激烈的抨击与批评,把假卫道者的面目揭露无遗。
相关诗词
-
叩阍辞
...所逞毒◆◆,蒸为疫疠及黄瘅。纷纷跕跕堕乌鸢,死或僵仆病迍邅。病者死者郊遂迁,不然须遭挞与鞭。重则系缧年复年,或鸩而死即方便。讳死讳病泪涟涟,人间万户如禁烟。疫所不及亦苦旃,防病骈将无病牵。瓜蔓之抄果蔓延,我且翘首一问天。天纵彼暴何为焉,岂为气数天无...
-
僧灵辩南归
僧如灵辩者,翘枝秀丛林。浩荡游九州,穷奇发清吟。巨轴谒明光,朝奏暮拜恩。䓞袍拂天香,珍重如腰银。逸足不可羁,归云渺无根。清明汴口...
-
宝严崇辩讷法师画像赞
身槁如柴,眼明如电。衡鉴台岭,品藻山外之宗。挥呵悟门,不堕文字之相。以讷为辩,以戒为碍。横拈麈尾雨花倾,万象森罗俱鼎沸。
-
母后三周讳辰
鞠我恩深重,违颜梦渺茫。三年成逝水,百感对流光。黯黯慈云在,迢迢仙路长。朝来又临讳,含怆仰空苍。
-
端平改元阳月同弟某自南山过龙井山僧饶舌话辩才近事且以某兄弟为坡颍当有所识因赋
一百年前老辩才,复褰绦带下山来。松杉溜雨惊龙起,篁竹生风唤鹤回。戒行净通林水观,语言香落宝花台。更看坡颍留诗处,月堕山空眼豁开。
-
王架阁夙有棋癖尝于和篇中讥其不工架阁颇讳恶其说复次韵戏之
刘伶耽于酒,渊明玩于菊。君乃癖于文,爱棋尤更笃。文高新掌故,棋只前秘读。我昨却莱兵,书法谨夹谷。不知君讳之,护名如护玉。耻鼓赵王瑟,欲举渐离筑。明发疾呼予,开枰数反覆。盛气欲吞敌,厉响亦惊俗。失利赪凑颊,得隽喜填腹。势固健于...
-
颂古十六首·其十二
我脚何似驴脚,文殊亲见无著。好个玻璃盏子,不要当面讳却。
-
东坡先生墓志铭
...与我上下!”其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先君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以观其词,皆迎刃而解。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
-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
-
庄子·杂篇·(2)徐无鬼
...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管仲有病,桓公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管仲曰:“公谁欲与?”公曰:“鲍叔牙。”曰:“不可。其为人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