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唐〕
塔势如涌出(1),孤高耸天宫。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临出世界(1),蹬道盘(3)虚空。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突兀(1)压神州,峥嵘(2)如鬼工(3)。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1)碍(2)白日,七层(3)摩苍穹。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1)。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驰道(1),宫馆(2)何玲珑。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1)。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五陵(1)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净理(1)了可悟,胜因(2)夙(3)所宗。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誓将挂冠(1)去,觉道(2)资无穷。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小提示: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前十八句描摹慈恩寺塔的孤高、突兀、超逸绝伦的气势,以及佛塔周围苍茫、古寂、清幽的环境,烘托出一派超脱虚空的气氛;末尾四句,抒发情怀,流露出怅惘之情。全诗主要描写了佛塔孤高危耸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登临后忽然领悟禅理,产生出世的念头,并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 作品别称与高适薛同据登慈恩寺浮图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752年
创作背景
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秋,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高适首唱,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余人相和,岑参遂作此诗。
相关诗词
-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应节萸房满,初寒菊圃新。龙旗焕辰极,凤驾俨香闉。莲井偏宜夏,梅梁更若春。一忻陪雁塔,还似得天身。
-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宝地邻丹掖,香台瞰碧云。河山天外出,城阙树中分。睿藻兰英秀,仙杯菊蕊薰。愿将今日乐,长奉圣明君。
-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扈跸游玄地,陪仙瞰紫微。似迈铢衣劫,将同羽化飞。雕戈秋日丽,宝剑晓霜霏。献觞乘菊序,长愿奉天晖。
-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沙界人王塔,金绳梵帝游。言从祇树赏,行玩菊丛秋。御酒调甘露,天花拂綵旒。尧年将佛日,同此庆时休。
-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瑞塔临初地,金舆幸上方。空边有清净,觉处无馨香。雨霁微尘敛,风秋定水凉。兹辰采仙菊,荐寿庆重阳。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
-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
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
-
登慈恩寺塔
紫云楼下曲江平,鸦噪残阳麦陇青。莫上慈恩最高处,不堪看又不堪听。
-
同刘叔正王道思李邦良登报恩寺浮图
隐隐荆门水,纷纷海上山。身犹依禁阙,目已极河关。檐日千岩散,窗云五色还。同来霄汉里,独喜净尘颜。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地静我亦闲,登之秋清时。苍芜宜春苑,片碧昆明池。谁道天汉高,逍遥方在兹。虚形宾太极,携手行翠微。雷雨傍杳冥,鬼神中躨跜。灵变在倏忽,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