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唐〕
塔势如涌出(1),孤高耸天宫。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临出世界(1),蹬道盘(3)虚空。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突兀(1)压神州,峥嵘(2)如鬼工(3)。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1)碍(2)白日,七层(3)摩苍穹。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1)。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驰道(1),宫馆(2)何玲珑。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1)。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五陵(1)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净理(1)了可悟,胜因(2)夙(3)所宗。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誓将挂冠(1)去,觉道(2)资无穷。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小提示: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前十八句描摹慈恩寺塔的孤高、突兀、超逸绝伦的气势,以及佛塔周围苍茫、古寂、清幽的环境,烘托出一派超脱虚空的气氛;末尾四句,抒发情怀,流露出怅惘之情。全诗主要描写了佛塔孤高危耸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登临后忽然领悟禅理,产生出世的念头,并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 作品别称与高适薛同据登慈恩寺浮图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752年
创作背景
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秋,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高适首唱,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余人相和,岑参遂作此诗。
相关诗词
-
雪后与群公过慈恩寺
乘兴忽相招,僧房暮与朝。雪融双树湿,沙闇一灯烧。竹外山低塔,藤间院隔桥。归家如欲懒,俗虑向来销。
-
慈恩寺石磬歌
灵山石磬生海西,海涛平处与山齐。长眉老僧同佛力,咒使鲛人往求得。珠穴沈成绿浪痕,天衣拂尽苍苔色。星汉徘徊山有风,禅翁静扣月明中。群仙下云龙出水,鸾...
-
同钱郎中晚春过慈恩寺
不见僧中旧,仍逢雨后春。惜花将爱寺,俱是白头人。
-
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
寺凉高树合,卧石绿阴中。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鱼沈荷叶露,鸟散竹林风。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
-
春尽独游慈恩寺南池
竹外池塘烟雨收,送春无伴亦迟留。秦城马上半年客,潘鬓水边今日愁。气变晚云红映阙,风含高树碧遮楼。杏园花落游人尽,独为圭峰一举头。
-
慈恩寺偶题
往事悠悠添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
慈恩寺有感
自问有何惆怅事,寺门临入却迟回。李家哭泣元家病,柿叶红时独自来。
-
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
慈恩春色今朝尽,尽日裴回倚寺门。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
-
酬元员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忆见寄
怅望慈恩三月尽,紫桐花落鸟关关。诚知曲水春相忆,其奈长沙老未还。赤岭猿声催白首,黄茅瘴色换朱颜。谁言南国无霜雪,尽在愁人鬓发间。
-
登报恩寺塔最上一层
报恩禅塔入云霄,万岁千秋翊圣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