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唐〕
黄山(1)四千仞,三十二莲峰(2)。
黄山高耸四千仞,莲花攒簇三十二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1)金芙蓉。
丹崖对峙夹石柱,有的像莲花苞,有的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石天目(1)松。
忆往昔,我曾登临绝顶,放眼远眺天目山上的老松。
仙人炼玉(1)处,羽化(2)留馀踪。
仙人炼玉的遗迹尚在,羽化升仙处还留有遗踪。
亦闻温伯雪(1),独往(2)今相逢。
我知道今天你要独往黄山,也许可以和温伯雪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为采撷精华辞别五岳,攀岩临穴,经历艰险千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1)。
归来闲居白鹅岭上,渴了饮丹砂井中水。
凤吹(1)我时来,云车(2)尔当整。
凤凰叫时我即来,你要准备云霓车驾一起游览天宫。
去去陵阳(1)东,行行芳桂丛。
来往陵阳仙山东,行走在芬芳的桂树丛中。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回曲溪流十六渡,青山如嶂立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1)蹑彩虹。
以后我还会时常来访问,乘着弓桥步入彩虹中。
小提示: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收录于《全唐诗》中。全诗共计二十二句一百一十字,形象地描绘了黄山奇异的景观,表达了诗人对温处士的离别之情。诗中表现出一种飘然欲仙的浪漫主义色彩。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754年
创作背景
根据裴斐编的《李白年谱简编》,《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李白五十四岁时。当时李白与魏万别后,游宣城(今属安徽省)、南陵(今属安徽省)、秋浦(今安徽省贵池县),并登黄山。在他的好友温处士将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时,李白将黄山美景描绘成此诗赠别。
相关诗词
-
送李处士归山
旧山来复去,不与世人论。得道书留箧,忘机酒满尊。溪轩松偃坐,石室水临门。应有频相访,相看坐到昏。
-
送林道士归茅山
多载事茅君,麻衣与葛巾。眼知人贵贱,心鍊己形神。丁甲常为使,王侯不得臣。华阳归洞晚,芝草几回春。
-
酹江月·送孙无言归黄山,用曹学士韵
君将隐矣,指浮邱、绝顶仙坛幽绝。席帽荷衣归去也,门外骊驹衔铁。谈笑封侯,纵横游说,贱彼仪秦舌。从兹挥手,不驱城市轮辙。交尽海内名流,送诗万首,共惜他乡别。谁识伯鸾高士驾,炊釜不因人热。十亩松林,三间茅屋,谁道先生拙。砂床驻老,那愁须鬓如雪。
-
念奴娇·送孙无言归黄山
从来高隐,说终南捷径,名心难绝。惟有孙登猿鹤性,万事冷如冰铁。不待移文,何须招隐,更鼓还山舌。掉头去矣,鹿门重整车辙。谁道松桂荒凉,仙人林壑,自与寻常别。若访容成应未远,黄帝烧丹炉热。玉女拈芝,青童捧露,却笑尘劳拙。君归何晚,头颅早已霜雪。
-
扬州慢·广陵送孙无言归黄山
白岳移文,黄山招隐,问君何不归哉。便石床丹灶,尽冷落苍苔。忆昔日、轩辕铸鼎,容成采药,剩有高台。况山中、猿鹤思君,何必徘徊。扬州城郭,叹年年、紫陌黄埃。纵文选楼高,竹西路好,日踏千回。三十六峰犹在,白云下、洞壑须开。向山灵寄语,十年清梦归来。
-
禅智寺送月上人归黄山
长芦初问法,归去畅玄宗。一衲空山里,孤云何处逢。寒潭独夜月,秋雨旧房松。回首茱萸路,相思隔暮钟。
-
送孤处士归四明
闻说四明路,迢迢隔剡溪。天连沧海阔,树拥白云低。山忆谢公咏,人宜贺监栖。送君从此去,欲使宦情迷。
-
念奴娇·送孙无言归黄山次曹学士王司勋韵
黄山家者,见多少虚名,唯君称绝。阅尽人间风景恶,苦忆山中唤铁。诗癖能耽,词情独赏,啸匹因霄舌。焙山煮海,安贫肯与同辙。已办剥苎为衫,编椰成笠,衣履全然别。道是烟花隋苑冷,萤火何曾真热。富自当求,吾从吾好,谁巧谁云拙。朱砂峰顶,接天万仞红雪。
-
送张处士归
果谁能脱俗,常自爱栖霞。下榻留难久,回车望更赊。清歌贤宁戚,博识老张华。此后相思梦,知从处士家。
-
送孙无言归黄山歌兼示王西樵彭鸿叟
...,老松奇石形堪诧。茅堂豁閜无纤埃,末俗尘鞿此焉谢。谁写三十二奇峰,长歌短调风人风。健笔摩空洵奇绝,骊珠出袖光熊熊。少嬉草市乡,遥对溪南口。山径蓝舆古渡船,止压归囊诗万首。朅来同泛西湖水,每忆黄山如梦里。酒楼长醉杜樊川,丹炉休觅容城子。劝尔迟行姑且留,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