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轩过
〔唐〕
华裾(1)织翠(2)青如葱(3),金环压辔摇玲(4)珑。
两位大人穿着青翠如葱的官服,金环压着马辔头摇晃玲珑。
马蹄隐耳(1)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2)。
马蹄声阵阵马车声响隆隆,下马进门来器宇轩昂气势如虹。
云是(1)东京才子,文章巨公(2)。
原来一个是洛阳城的大才子,一个是名门天下的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1)罗心胸,九精照耀(2)贯当中。
二十八宿的才气在他们胸中,天地精华他们都能融会贯通。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1)天无功。
殿前吟诗作赋声音响彻云空,笔能补造化之缺上天都没用。
庞眉书客(1)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2)。
我这个客居他乡的粗眉书客,谁知到枯草能遇到春天和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1),他日不羞蛇作龙(2)。
我就像垂翅的鸟儿附上大鸿雁,他日不羞惭小蛇变成大龙。
小提示:李贺《高轩过》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高轩过》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的一首杂言古诗。全诗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韩愈、皇甫湜二人来访时的气派;第二部分,着重赞颂二人的学识和文名;第三部分,写自己的处境与抱负。此诗一气呵成,结构谨严,跌宕多姿而又富有感情,颇似韩愈的诗风。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杂言古诗
- 创作年代809年10月
创作背景
《高轩过》这是一首应酬诗,诗题下有序云:“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而因命作。”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大诗人,皇甫湜是韩门弟子、著名古文家,二人闻知李贺诗名,特来一会,并要他即景赋诗。就眼前情景当场赋诗,因而排除了宿构的可能,可见二人是有意考考李贺的真诗才。据研究资料表明,此事发生在元和四年(809),韩愈任都官员外郎,皇甫湜任侍御史,而李贺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青年。
关于此诗,还留传着一段离奇的传说,据王定保撰写的《唐摭言》卷十载,李贺年七岁,名动京师。韩愈、皇甫湜览其父曰:“若是古人,吾曾不知。若是今人,岂有不知之理?”二公因诣其门。贺总角荷衣而出,二公命面赋一篇,目为《高轩过》。对此,清人王琦曾提出质疑,又经朱自清等人研究,才断定该诗为元和四年,李贺二十岁时的作品。
相关诗词
-
朝天子·归隐
...原逐鹿,任江山谁做主。孟浩然跨驴,严子陵钓鱼,快快煞闲人物。风俗变甚讹,人情较太薄,世事处真微末。收拾琴剑入山阿,眼不见高轩过。性本疏慵,才非王佐,守一丘并一壑。算人生几何,惊头颅半皤,怕干惹萧墙祸。云林远市朝,烟村绝吏曹,风景隔长安道。淋漓醉墨...
-
题静憩轩
...实青宫名,尔时真静亦真憩。居今那有静憩时,无过相沿额胜地。悦心殿侧室三间,苍松怪石颇佳致。额以静憩亦多年,过门不入则且置。即使入室暂徘徊,笋席曾无暂暖事。春晴虑旱每蹙眉,秋霖惧涝常廑意。万几终始怀永图,一心敬怠凛明畏。圣人主静我未遑,高轩得憩以为愧。
-
沁园春·华屋高轩
华屋高轩,富贵之心,人皆有之。甚伯伦挈榼,惟知殢酒,浩然踏雪,只解吟诗。一见令人,利名都忘,更有高情元紫芝。还知否,盖道分彼此,事有参差。看君绿发雄姿。况千载风云正遇时。便登高舒啸,如今太早,扬眉吐气,过此还迟。愧我衰残,终然无补,久矣寒灰枯树枝。云山...
-
前参政浙西廉访徐子方得代送别三十韵
...坐廊庙,未许老渔樵。世道存元气,天时正斗杓。围腰堪玉带,画像早金貂。庆会逢樛木,恩荣侈蓼萧。自怜耽杜酒,谁肯顾颜瓢。每辱高轩过,无嫌鬨市嚣。七旬惭暮景,三载傍清标。再见知何日,临风泪欲飘。
-
和高簿·其二
家家门外与墙头,叠足排肩看我游。出郭不应只独乐,劳农端欲与同忧。偶逢佳处宁空过,纵迫归时亦暂留。惭愧高轩远相过,聊持杯酒当茶瓯。
-
病中承次河携樽过访
病暑经时闭草堂,故人挈榼漫相将。高轩恰似清风至,雅谊还同夏日长。把酒临轩疏雨润,捲帘深院碧桐凉。晚来客散诗成处,一树蝉声对夕阳。
-
雨过前轩偶记
江南羁客怀乡墅,晓起前轩对零雨。清波满目如鉴中,绕岸高松十馀树。砌旁芳草似汀洲,巉岩殿角飞红楼。沈光倒影入浪底,宛是若邪溪上头。薄雾疏烟迷近远,水色谁能辨深浅。忽惊谢去尘中游...
-
和杨宝吾韵
...诵,满道棠阴去后思。忆自蓬莱别谪仙,足音何日更跫然。琴移一鹤情如旧,舄化双凫迹竟前。良晤几曾劳梦想,神交端不落言诠。北轩也赋高轩过,文字原来有夙缘。闭户穷年拙且愚,敢将酸腐混称儒。润馀枯笔佣为食,韵入华笙谱作图。遮莫鲲鹏齐击水,那堪驽马正长途。岱东...
-
裕轩为乡人徐文辉题
最爱高轩境界幽,轩中人物异常流。丰标秀倚灵岩晓,雅量宏吞震泽秋。万顷烟霞吟不尽,四时风月醉还留。何当拂袖归山去,过此陪君日唱酬。
-
诗答致政范侍郎致政内翰侍郎荣过郊居少驻轩驭兼留诗咏俯贲丘樊辄次元韵
郊居诚敝陋,平地见伊光。适值华轩过,仍当煦景长。幸能留憩止,岂敢谓高凉。绿筱缘荒径,青萝补坏墙。劝耕周厥土,问稼保斯箱。处择仁为里,归寻醉作乡。老怀从放达,宴坐绝稀望。后躅承相顾,交情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