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轩过
〔唐〕
华裾(1)织翠(2)青如葱(3),金环压辔摇玲(4)珑。
两位大人穿着青翠如葱的官服,金环压着马辔头摇晃玲珑。
马蹄隐耳(1)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2)。
马蹄声阵阵马车声响隆隆,下马进门来器宇轩昂气势如虹。
云是(1)东京才子,文章巨公(2)。
原来一个是洛阳城的大才子,一个是名门天下的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1)罗心胸,九精照耀(2)贯当中。
二十八宿的才气在他们胸中,天地精华他们都能融会贯通。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1)天无功。
殿前吟诗作赋声音响彻云空,笔能补造化之缺上天都没用。
庞眉书客(1)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2)。
我这个客居他乡的粗眉书客,谁知到枯草能遇到春天和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1),他日不羞蛇作龙(2)。
我就像垂翅的鸟儿附上大鸿雁,他日不羞惭小蛇变成大龙。
小提示:李贺《高轩过》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高轩过》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的一首杂言古诗。全诗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韩愈、皇甫湜二人来访时的气派;第二部分,着重赞颂二人的学识和文名;第三部分,写自己的处境与抱负。此诗一气呵成,结构谨严,跌宕多姿而又富有感情,颇似韩愈的诗风。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杂言古诗
- 创作年代809年10月
创作背景
《高轩过》这是一首应酬诗,诗题下有序云:“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而因命作。”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大诗人,皇甫湜是韩门弟子、著名古文家,二人闻知李贺诗名,特来一会,并要他即景赋诗。就眼前情景当场赋诗,因而排除了宿构的可能,可见二人是有意考考李贺的真诗才。据研究资料表明,此事发生在元和四年(809),韩愈任都官员外郎,皇甫湜任侍御史,而李贺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青年。
关于此诗,还留传着一段离奇的传说,据王定保撰写的《唐摭言》卷十载,李贺年七岁,名动京师。韩愈、皇甫湜览其父曰:“若是古人,吾曾不知。若是今人,岂有不知之理?”二公因诣其门。贺总角荷衣而出,二公命面赋一篇,目为《高轩过》。对此,清人王琦曾提出质疑,又经朱自清等人研究,才断定该诗为元和四年,李贺二十岁时的作品。
相关诗词
-
汪伯玉司马同淹佳二仲徐孟孺胡元瑞过我弇园而张司马肖甫亦至
清秋起色强登台,不为高轩护绿苔。
-
塞外绝句·其三
路出邮亭驿铎鸣,健儿三五道旁迎。谁知不是高轩过,阮籍如今亦步兵。
-
冬日招友人饮二首·其一
读书非避世,种竹稍成家。几为辞城市,因之卧海涯。小堂春覆草,曲槛晚留花。及此高轩过,郊原欲雪加。
-
送董海州
述职三回谒帝京,喜缘葭玉见深情。退朝屡枉高轩过,儤直常孤倒屣迎。淮浦落潮随去棹,海天凉露拂归旌。伤心一掬鸰原泪,洒翰烦君寄楚城。
-
至清江浦贻上晨过舟中与之小饮
...縠纹。携君坐船头,喜有浊酒温。景物况尔佳,烟柳摇初暾。试鲙水精鳞,堆雪随风翻。君虽不解饮,为我尽此樽。我侪本不羁,所志非高轩。微官偶为累,坐困簿领烦。幸然脱尘鞅,如鸟辞笼樊。千里得良晤,一笑眉宇掀。借问平生交,零落今谁存。东西与南北,逝川日沄沄...
-
次韵程伯禹赠宗室赵朝请
人物相望不并时,使君水鉴有真知。未论理窟倾三语,只斗诗坛自一奇。扰扰干戈犹战伐,纷纷簿领更喧卑。应须便作高轩过,好德何人佐我仪。
-
子苍携和章见过用韵为谢
胡岭三年自窜流,归来差慰此生浮。政缘天下无双士,非为江东第一州。悬榻坐中难入眼,设罗门外少回头。袖诗不意高轩过,问里人曾到此不。
-
徙舍蒙大成赐诗
南北东西共一尘,得坻随处可收身。卜居赋就知谋拙,入宅诗成觉意新。三径蓬蒿犹恨浅,九流宾客未嫌贫。不须更待高轩过,袖有珠玑已照邻。
-
寄邢和叔
昔作梁宋游,幽忧废朝昏。闭门无往还,不厌儿女喧。隔墙闻剥啄,暮夜谁扣门。知是邢夫子,低回过高轩。愿为布衣交,不顾年德尊。匆匆立谈罢,又见东南奔。江湖多病后,仅免饷鱼鼋。久废数行书,因人问寒暄。但爱孤山西,松筠数家村...
-
晁无咎张文潜见过
白社双林去,高轩二妙来。排门冲鸟雀,挥壁带尘埃。不惮除堂费,深愁载酒回。功名付公等,归路在蓬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