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两汉〕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1),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2),拜为上卿(3),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4)缪贤舍人(5)。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1)。秦昭王(2)闻之,使人遗(3)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王问:“何以知之?”
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
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1),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2)?’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3),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4),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5)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6)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7)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8)。”
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
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1)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1)在秦。均之二策(2),宁许以负秦曲(1)。”
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
王曰:“谁可使者?”
赵王说:“谁可以前往?”
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1)。”
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章台(1)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2)。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3)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1),乃前曰:“璧有瑕(2),请指示王。”
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1),倚柱,怒发上冲冠(2),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7)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3)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4)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5)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6)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7)于庭(8)。何者?严(9)大国之威以修敬(10)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11),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12)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相如持其璧睨(1)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2),召有司案图(3),指从此以往十五都(4)予赵。相如度秦王特(5)以诈详为(6)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7)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8)于廷,臣乃敢上璧。”
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1)相如广成传(2)。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3),怀其璧,从径道(4)亡,归璧于赵。
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1)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2)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3)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4)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5),唯大王与群臣孰(6)计议之。”
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1)。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2),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卒廷见相如(1),毕礼而归之(2)。
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有德行、有才能的贤大夫,出使诸侯国,能做到不辱使命,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此后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1)。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死两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1)会于西河外渑池(2)。赵王畏秦,欲毋行(3)。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打算不去。
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
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1)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2),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3)。”
赵王于是前去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谈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妄想。”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赵王答应了,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1),请奏瑟(2)。”
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
赵王鼓瑟。秦御史(1)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请奏盆缻(2)秦王,以相娱乐。”
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
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
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
左右欲刃(1)相如,相如张目叱(2)之,左右皆靡(3)。于是秦王不怿(4),为一击缻。
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
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
秦王竟酒(1),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2)以待秦,秦不敢动。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也未能压倒赵王。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1)。
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1),吾羞,不忍为之下。”
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1)。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2)。
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舍人相与(1)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1)?”
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曰:“不若也。”
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1),因(2)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1)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2)。
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小提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赵国实力比秦稍弱。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等成语均出自本篇。
- 作品出处史记
- 文学体裁传记
- 创作年代两汉
创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lìn)相如列传》。原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这是原传的第一大部分。列传,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例,用来记叙帝王、诸侯以外的历史人物的事迹。
相关诗词
-
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
-
与友人书(节选)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
郝将军太极滇人也天启中守沾益余于叙功疏识其姓名今为医客于吴之上津桥言及旧事感而有赠
曾提一旅制黔中,水蔺诸酋指顾空。入楚廉颇犹未老,过秦扁鹊更能工。风高剑气蛉川外,水沸茶声鹤涧东。桥畔相逢不相识,漫将方技试英雄。
-
海国记·节选
嘉庆四年,岁在己未,琉球国中山王尚穆薨。世子尚哲先七年卒,世孙尚温表请袭封。中朝怀柔远藩,锡以恩命,临轩召对,特简儒臣。于是,赵介山先生,名文楷,太湖人,官翰林院修撰,充正使;李和叔先生,名鼎元,绵州人,官内阁中书,副焉。介山驰书约余偕行,余以高堂垂老,惮于远游。继思游幕二十年,遍窥两戒,然而尚囿方隅之见,未观域外,更历纓溟之胜,庶广异闻。禀商吾父,允以随往。从客凡五人:王君文诰,秦君元钧,缪君颂,杨君华才,其一即余也。五年五月朔日,随荡节以行,祥飙送风,神鱼扶舳,计六昼夜,径达所届。凡所目击,成登掌录。志...
-
和王立之见赠四首·其三
按剑毛先生,睨柱蔺相如。欲市万世名,非由十斛珠。善养浩然气,外泽心不臞。桃花自春风,何用赋玄都。
-
秋怀·其二
四野秋风交敝庐,时平不用蔺相如。有人来问生涯事,指点蓑衣学钓鱼。
-
八公山忆廉颇
在楚犹在赵,始终同一颇。晚年犹矍铄,劲气肯消磨。非老无能也,如时不利何。汉皇还拊髀,用壮莫蹉跎。
-
文心雕龙·史传
...志,甄序帝钺。比尧称“典”,则位杂中贤;法孔题“经”,则文非元圣。故取式《吕览》,通号曰“纪”。纪纲之号,亦宏称也。故“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以总侯伯,“八书”以铺政体,“十表”以谱年爵;虽殊古式,而得事序焉。尔其实录无隐之旨,博雅弘辩之才,爱奇反经之尤,条例踳落之失,...
-
若海运使移节广东赋诗赠别予每过若海诸郎诵书于旁琅琅可喜为之重赋·其一
行止非人料,驱驰未席温。传闻选肤使,端为慰黎元。瘴岭农耕少,山城海气昏。唯勤凋瘵虑,此外更何言。
-
送王淑父理广平怀马长平
轻抛少室践云除,见说衙斋好读书。物论几年推蕴藉,宦情今日喜萧疏。人行涿野砧声外,雁绕漳河木叶初。早晚邯郸应驻节,马卿原爱蔺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