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荆轲
〔唐〕
燕秦不两立(1),太子(2)已为虞(3)。
燕国秦国势不两立,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
千金(1)奉短计(2),匕首荆卿(3)趋。
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让荆轲带上匕首赶赴秦地。
穷年(1)徇(2)所欲,兵势且见屠(3)。
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
微言(1)激幽愤,怒目辞燕都(2)。
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朔风(1)动易水,挥爵(2)前长驱(3)。
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
函首(1)致宿怨(2),献田开版图。
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炯然(1)耀电光(2),掌握罔(3)正夫(4)。
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
造端(1)何其锐,临事竟趦趄。
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长虹吐白日,仓卒(1)反受诛。
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
按剑(1)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慈父(1)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
夷城芟(1)七族(2),台(3)观皆焚污(4)。
秦兵铲平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始期忧患弭(1),卒动灾祸枢(2)。
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
秦皇本诈力(1),事与桓公(2)殊。
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奈何效曹子(1),实谓勇且愚。
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
世传故(1)多谬,太史(2)徵无且(4)。
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小提示:柳宗元《咏荆轲》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咏荆轲》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借史咏怀、托古言志的咏史诗。此诗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政治、强暴势力的憎恶和铲强除暴的愿望。全诗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十分明显,大部分篇幅都用来写荆轲之行,以此着力渲染荆轲不畏强暴、义无反顾的慷慨悲壮之举;刺秦王的过程只以“图穷”以下四句简要叙述;诗的最后两句,体现了诗人对奇功不建的无限惋惜之情。此诗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别具一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同《咏三良》、《咏二疏》是陶渊明三首著名的咏史诗,三篇体制大体相当,当为同一个时期的作品。但具体创作时间大致有两说:一说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之后不久,约在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一说约在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当时陶渊明五十岁,与《杂诗十二首》写作时间相近。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
相关诗词
-
咏史·其二·荆轲
直藐秦皇若釜鱼,图开匕首殿中徂。合从六国成何用,学士空悲剑术疏。
-
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其二
文伯顽仙尽自兼,何须黄纸署名衔。山开窈窕藏书洞,径翳荒榛避诏岩。老衲或来煨榾柮,橐驼尝倩护松杉。虽然豪气屏除尽,閒咏荆轲木是缄。
-
咏史
易水长虹白,将军首入秦。荆轲无剑术,不是报仇人。
-
咏史
燕政托揖让,社稷墟齐兵。昭王图雪耻,求士千金倾。壮哉乐毅士,报以七十城。当时重其略,国乘传荣名。于期颈自刎,荆轲计不成。一感知己恩,九死其所轻。寥寥千载馀,烈风争日明。
-
咏史诗
聂政凭骁气,荆轲擅美风。孤刃骇韩庭,独步震秦宫。怀音岂若始,捐躯在命终。雄姿列往志,流声固无穷。
-
题海陵石仲铭所藏渊明归隐图
...熇宴功臣,旌旗蔽轇轕。一壶从杖藜,独视天壤阔。风吹黄金花,南山在我闼。萧条蓬门秋,稚子候明发。岂知英雄人,有志不得豁。高咏荆轲篇,飒然动毛发。
-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
贫居作·其十一
家敝渊明苦,愁如止酒何。无嫌游白社,只爱咏荆轲。栗里田园少,篮舆子侄多。黄花吾与汝,长此媚岩阿。
-
侯荆
侯嬴夷门白发翁,荆轲易水奇节士。
-
荆门咏古
荆门一战建奇功,王气苍茫起渚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