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舍记
〔宋〕
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1)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2)。而是时,家事亦滋(3)出。
我年幼时便跟随老师读书,然而这时候,正以与家人小孩们打打闹闹、四处玩耍为乐,对书还不懂得爱好。十六七岁时,看出六经中的话与古今作家的文章,有超过常人的见解,才懂得读书,从此一心一意希望将来能与古今作家并驾齐驱。然而这时候,家中不幸的事也就连续发生了。
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1)、谯(2)、苦(3)、淮、汴、睢、泗(4),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5)河之渠,逾五湖(6),并封、禺(7)、会稽之山(8),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9)而望洞庭,转彭蠡(10),上庾岭(11),由浈阳(12)之泷(13),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
从那以来,西北方我到过陈州、蔡州、谯县、苦县,睢水、汴水、淮水、泗水流域,到达京师开封。东方我渡过大江,放舟运河,越过五湖,沿着封山、禺山、会稽山,到达东海边。南方我乘船沿长江而上,抵达夏口,远望洞庭湖,再转向彭蠡泽,登上大庾岭,由浈阳到泷水,直达南海之滨。这便是我进入社会而奔走四方的情形。
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1)之聚,与夫雨旸(2)寒燠(3)、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4)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5)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
那蛟鱼伏藏、波涛汹涌、激流转石的大河,那高峻的山岩、莽莽的林野,以及猛兽毒蛇聚居之地,加上雨淋日晒,严寒酷暑,江河中的风波和浓雾瘴毒,到处是难以预料的危机,这便是我只身漂泊、寄居远方,而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家中的衣食药物,房屋用具,以及簸箕篾筐之类琐碎的小事,都是我必须操办而用以养亲活口的。
天倾地坏(1),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2),此予之所遘祸(3)而忧艰也。太夫人(4)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5)之问(6),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
那年在南京,父亲忽然病故,一下子仿佛天倾地裂,在他乡独自呼抢痛哭,从数千里之外,运着父亲的灵柩南归,又经过多时的操劳,才完成安葬的大事,这就是我遭家祸而丧父的情形。母亲生前的遗愿,以及弟弟结婚,妹妹出嫁,四季的祭祀,内外亲属的问候庆吊,向官府缴租纳税,这些就是我终日忙忙碌碌还办不到的。
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我因此被弄得精疲力尽,加上又多病,能用言语叙述的,只不过是其中一两点粗略的情况。得到一点空闲时间,拿起书本学习,对于如何立身治民,对社会现存的一切何者当增、何者当损,在好些方面我都未能加以考究观察、讨论分析。因此也就不能专心致志地琢磨文章,用以表达个人心中难于表现的情志,从而追赶古今的作家,取得可与他们相比的成绩,以满足我的爱好和向往之情,这就是我回顾自己而深为叹息的。
今天子至和(1)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2)衣砻(3)饭,芑苋(4)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
当今皇帝至和初年,我所受到的干扰和事故之多更加严重,我的力量实在无法应付,于是只得在家休息,而到宅旁的草屋里读书。有人嫌这屋子太低矮,也有人说它太窄小,我回头笑着说:“这对我来说是很适合的了。我多年心神操劳、身体困乏,而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为,我居住小巷陋室,破衣粗食,吃野菜汤,虽穷困而仍然安心,自然是想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等待着机会。我所恨的倒也是有的,那就是本可掌握圣贤们的大道,可是学问还达不到。至于文章,是我平生的爱好和向往,倒是常常写作而没有空闲过。至于那建筑坚固、木材美好、高大壮观的房舍,本是世上那些聪明豪俊、有优越条件和强大势力可以依靠的人才能修得起的,像我这样愚拙的人,怎么能改换了自己的志趣,转而去追求那些呢?”
遂(1)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于是我一一叙述了自己从少小到成年的经历,以及个人的爱好和向往之心,写成这篇《学舍记》。
小提示:曾巩《学舍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学舍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所写的一篇记文。开篇叙述学习“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语言朴素,看似平平说起,却包含了作者关注“道”与“文”的内容,为后面述志奠定了基础。因家庭变故多,曾巩为生计四处奔波,历经艰辛;文章用一组排比句,在不动声色中,将跌宕起伏的一生描绘到极致,读来令人动容。面对漂泊的环境、艰辛的生活条件,作者仍然泰然自若,一有空闲,就看书学习。这都是因为有坚定的追求,“随其志而有待也”。本文既可看作是求学记,又可看作是作者前半生的自传总结。最后一段表明曾巩虚心好学、安于贫困的高贵品质。
- 作品出处元丰类稿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学舍记》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当时作者三十六岁。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作者的父亲曾易占在信州玉山县(今属江西)县令任上,受人诬陷,失官归乡。因老家无田,作者不得不为全家衣食奔走,足迹几半天下。作者这时深感生活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在家休息,又自恨学问不深,因而在家旁一间草屋——即所谓“学舍”中刻苦读书。有人议论草屋太“卑隘”,这篇文章便是作者对他们的回答。
相关诗词
-
济宁州学观汉碑
崔嵬雉堞启重关,学舍荒凉礼殿闲。孔壁已倾尘半掩,汉碑犹在字将残。庭槐入夏当窗绿,野藓经春上砌斑。镌泐至今馀古意,摩挲竟日不知还。
-
寄题龙溪黄氏璞园学舍园在黄石斋先生邺山书院之旁
有明熹庙壬戌科,先公典试人材多。漳浦黄公出门下,匣开虹见腾太阿。海南砚果读书种,凛凛气节坚不磨。传道邺山讲学处,堂三亭五流弦歌。百年旧基废复举,先型遗爱神人呵。乃有江夏令兄弟,闻风兴起勤规摩。增置园亭作学含,分岩绝壑依陂陀。兹山奇丽富景色,背负峰面横江波。朱明洞开返照入,赤城标建晴霞拖。翠叠红稠锦绣谷,武夷九曲无或过。呜呼黄公生逢百六运,不废礼乐因干戈。三易群经有述作,疏说贯串祛其讹。况今清晏尚儒术,礼门义路平不颇。后生游谈但束阁,谁溯后海穷先河。璞园之作志景仰,用意非独耽烟萝。学比登山互鞭策,工得居肆群切...
-
送宋国博参议江东分韵得夜字前年上幸学一时同舍今去略尽为之怅然
南门供帐江上亭,北门觞酒湖边榭。两年出饯略可数,往往行人半同舍。忆昔翠华临璧海,儒先一日争声价。苏君舌掉巫峡水,杨君气夺幽并夜。黄君石矻不可转,夫子居然古彝斝。艾轩风流天下少,独奏咸韶无濩夏。黄粱未熟事如许,白发不生心亦怕。古来贤俊多坎轲,道与世违胡足诧。武皇好少臣已老,孟子尊王君尚霸。嗟乎夫子幸遭时,诸公衮衮皆流亚。德尊不过五品薄,岁晚曾无一饭暇。君恩岂必间湖海,家事姑惟问桑稼。此行端可振颓俗,令我短辕今欲驾。
-
闻樨学舍将于腊月初五日解馆初四夜灯花忽开喜而志之·其三
深宵相对理残篇,学舍叨光又一年!不意居诸长夜夜,而今始见火中莲。
-
送同窗赵章甫上舍入京·其一
正谊群英自蔼然,喜君已是著先鞭。翼抟北海三千里,身在西雍尺五天。学舍快升优褐上,酒楼莫恋软红边。双亲教子相期切,成取功名趁妙年。
-
辛未中元记梦梦与一僧谈世事良久问答中有凡事如此汝曹勉之之语既而造一境如仙家居厥明用梦中八字为偈末章反骚·其六
世人欲不死,焚香事大罗。死后欲超生,将身靠弥陀。个里不透彻,仙佛如子何。我素不持戒,焉能断腥臊。独有一寸圭,明白不可磨。学仙与学佛,此事付儿曹。
-
得岱峰临安学舍书却寄
广文书到苦言贫,饥饿看山蒜发新。食少花猪儿女瘦,规依白鹿学徒亲。经师自古归儒者,《大雅》须教有替人。莫倚官间无一事,但吟蝴蝶句通神。
-
光州学舍作
贫家恋俸钱,疲马思刍皂。艰难千里不辞劳,憔悴一官那可道。广陵昨者滞三年,及到浮光始自怜。岂堪手板仍趋府,只合腰镰学种田。风尘作吏宁能傲,肮脏为人众所捐。沐猴而冠尽如此,醉骑土牛笑何似。涉世名轻贱老儒,还山许拙羞儿子。知己吹嘘未报恩,青云多少傍金门。讵乏平生嘉遁节,白头司马汉文园。
-
归安学署访端木鹤田·其一
轻舟偶来访,学舍小于舟。相见忽相笑,一官冷不休。鸥波亭子地,遗迹擅风流。买醉看山去,狂歌天地秋。
-
谒陵宿昌平学舍
闭门无事谢诸生,西舍支床睡未成。树老不禁风势急,山高空负月华明。连槽疲马时相啮,隔屋群鸡忽乱鸣。安得故人来此宿,壁间持烛共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