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笛·万里孤云
〔宋〕
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连昌(1)约略(2)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漫惊回凄悄(3),相看烛影,拥衾(4)谁语?
万里长空飘荡着孤云一片,清寂地浮游着渐飘渐远,故人啊到何处才能将你寻见?在寒窗里入梦酣然,旧时曾经走过的道路还能记忆。连昌宫的杨柳大概已所剩无几,最叫我难过的是,听着淅淅沥沥的夜雨。梦回惊醒,无端地感到忧伤凄寂,面对着烛影摇曳,拥被孤眠谁与我倾心话语?
张绪(1)归何暮?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只愁重洒西州泪(2),问杜曲(3)人家在否?恐翠袖(4)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像风姿清雅的张绪为何迟迟不归去?断桥边鸥鹭相盟的伴侣,半已零落却仍然眷恋依依。我疲倦地颠簸于天涯羁旅,此时的心事实在痛苦悲凄。只怕重返临安故地,又重洒愁苦的泪滴,试问杭州故居的旧时人家,而今是否依旧在那里?恐怕她翠袖单薄,正当天寒日暮之际,还在梅花树旁斜倚。
小提示:张炎《月下笛·万里孤云》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月下笛·万里孤云》是宋末词人张炎的词作,收录于《全宋词》。此词上片即景抒怀,宣泄国破家亡之哀思,词人为自己滞留天涯的孤苦而感伤;下片词人以张绪自比,意谓飘泊已久,无家可归,无路可投,昔日之友所剩无多,更显孤独,最后以梅树自喻作结,表现自己的风骨与气节。全词结构紧凑,层层深入,用典贴切,想象丰富,含蓄深厚,风格凄婉。
- 作品出处全宋词
- 文学体裁词
- 词牌名称月下笛
- 创作年代宋末元初
创作背景
《月下笛·万里孤云》是“遗民”张炎抒发其遗民心态的一首词。宋亡后,张炎身怀家国之恨流寓在甬东一带。怀着国亡家破的巨大悲痛到处飘零。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流寓甬东(今浙江定海)。一次独游天台万竹山,触景生情,创作这首寄托“黍离之悲”的词章。
相关诗词
-
秋夜看月
广寒宫阙桂香浮,万里无云独倚楼。明月满空天似水,西风吹断海门秋。
-
读宋徽宗北狩龙沙赋忍听羌笛吹落梅花乐府
一声羌笛咽龙沙,万里燕云独梦家。吹入中原都是恨,如何只怕《落梅花》。
-
月下笛·江上行人
江上行人,竹间茅屋,下临深窈。春风袅袅,翠鬟窥树犹小。遥迎近倚,归还顾、分付横枝未了。扁舟却去,中流回首,惊散飞鸟。重踏新亭屐齿,耿山抱孤城,月来华表。鸡声人语,隔江相半歌笑。壮游历历,同高李、未拟诗成草草。长桥外,有醒人吹笛,并在霜晓。
-
月下笛·寄仇山村溧阳
千里行秋,支筇背锦,顿怀清友。殊乡聚首。爱吟犹自诗瘦。山人不解思猿鹤,笑问我、韦娘在否。记长堤画舫,花柔春闹,几番携手。别后都依旧。但靖节门前,近来无柳。盟鸥尚有。可怜西塞渔叟。断肠不恨江南老,恨落叶、飘零最久。倦游处,减羁愁,犹未消磨是酒。
-
临江仙·万里彤云密布
万里彤云密布,长空琼色交加。飞如柳絮落泥沙。前村归去路,舞袖拂梨花。此际堪描何处景,江湖小艇渔家。旋斟香酝过年华。披蓑乘远兴,顶笠过溪沙。
-
十日夜月中马上作
身游碧海跨鲸鱼,心似寒冰贮玉壶。衣湿三更清露坠,眼明万里片云无。横空孤鹤曾相识,散发飞仙定可呼。老向人间无复意,逝将从此谒清都。
-
壬戌正月十四日
老子居然健,上元如许晴。湖平波不起,天阔月徐行。散发渔舟稳,临风野笛清。安能拥笳鼓,万里将幽并。
-
八月十五夜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
-
夕庵观吴寿宁画
樛木蟠崖错节深,拍天风浪卷江心。有人来问夕庵境,万里孤云无处寻。
-
己未四月二十二日大雨雹
夜来飞雹惊我眠,大者磊落几如拳。起听但觉屋欲动,檐瓦破坠无复全。是日晚晴星斗出,镜静万里无云烟。乾坤变化竟谁使,造作诡怪须臾间。邻家老翁发已白,云昔见此今十年。木衰火滥气浮泄,激此阴沴成冰坚。儒生臆度知是否,天事谁得穷其源。屋头雏鸦失其母,足伤翅折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