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
〔两汉〕
先帝创业(1)未半,而中道崩殂(2),今(3)天下三分(4),益州疲弊(5),此诚(6)危急存亡之秋(7)也。然侍卫(8)之臣不懈于内(9),忠志之士忘身(10)于外者,盖追(11)先帝之殊遇(12),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13),以光(14)先帝遗德(15),恢弘(16)志士之气(17),不宜妄自菲薄(18),引喻失义(19),以塞忠谏(20)之路也。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立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1)中府(2)中,俱(3)为一体;陟罚臧否(4),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5)及为(6)忠善者,宜付有司(7)论其刑(8)赏,以昭(9)陛下平(10)明(11)之理(12);不宜偏私(13),使内外异法(14)也。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2)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3),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4),有所广益(5)。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1),晓畅(2)军事,试用(3)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4):愚以为营(5)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6)和睦,优劣得所(7)。
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贤臣,远小人(1),此先汉所以兴隆(5)也;亲小人(1),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2)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3)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4)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5),可计日(6)而待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臣本布衣(1),躬耕(2)于南阳(3),苟全(4)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5)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6),猥(7)自枉屈(8),三顾(9)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10),遂许(11)先帝以驱驰(1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13)一年矣。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1)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3),深入不毛(4)。今南方已定,兵甲(5)已足,当奖率(6)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7),攘除奸凶(8),兴复汉室,还于旧都(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0)。至于斟酌损益(11),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姦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1),不效,则治臣之罪(2),以告(3)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4),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5),以彰其咎(6);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7),察纳雅言(8),深追(9)先帝遗诏(10)。臣不胜受恩感激。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今当(1)远离,临表涕零(2),不知所言(3)。
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小提示:诸葛亮《出师表》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前出师表》一般指《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此篇文章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科书。
- 作品别称前出师表
- 作品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
- 文学体裁表
- 创作年代227年
创作背景
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相关诗词
-
正气歌
...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
-
读出师表
两篇忠告慨慷辞,字字中间有涕洟。天下二归心属舌,隆中三顾道存伊。老臣虚已六未解,瞒子输才十倍之。谨论堂堂诚激烈,孤忠痯痯力驱驰。转征南北思何远,怆及桓灵语更危。开济莫酬徒有策,英雄先死却无时。天荒大野星俄陨,水啮空江石不移。不朽文章千载事,后人能鉴乃能悲。
-
涿郡先主庙二首 其二
当时五丈桑,墙头摇羽葆。草木尚有情,人心不如草。缅怀车盖翁,三顾隆中老。乾坤一草庐,鼎足事已了。艰危奉命际,流涕出师表。一时会风云,千古事蘋藻。野农复何知,尚说官家好。筳卜传神语,瓦釜荐行潦。泸水耕馀村,范阳行处道。天留西日迟,地狭东风早...
-
水龙吟·兴安道间
...行天下,无如此处。任今来昔往,迎新送旧,风景在、只如许。谁谓阴山骄虏。去年冬、敢侵吾土。哀哀鸿雁,一番荡析,幸逢多黍。拜表出师,安南定北,岂无忠武。嗟病夫、老矣无能,促归棹,舣江渚。
-
题筹笔驿
天地三分魏蜀吴,武侯倔起赞吁谟。身依豪杰倾心术,目对云山演阵图。赤伏运衰功莫就,皇纲力振命先徂。出师表上留遗恳,犹自千年激壮夫。
-
感秋
...寄空谷,万里梦天山。噫呜怒眦裂,愤激悲涕潸。古来真龙驹,未必置天闲。长松倒涧壑,委弃同蓁菅。得志未可测,谈笑济时艰。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
感旧六首·其五
凛凛隆中相,临戎遂不还。尘埃出师表,草棘定军山。壮气河潼外,雄名管乐间。登堂拜遗像,千载愧吾颜。
-
芳臭
流芳斜谷出师表,遗臭樊城受禅碑。芳臭即今皆判矣,鲍鱼难掩祖龙尸。
-
挽刘宝学二首·其一
天地谁翻覆,人谋痛莫支。公扶西极柱,威动北征旗。肉食谋何鄙,家山志忽赍。平生出师表,今日重伤悲。
-
寿崔西清·其一
武侯王佐材,有胆大如屋。爱之莫助之,只手挈全蜀。淋漓出师表,所举良且淑。孔鸾非不佳,健翮欠鸿鹄。先生能休休,用众不用独。何止福蜀人,为作天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