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唐〕
高标(1)跨苍天(2),烈风(3)无时休(4)。
慈恩寺塔高超出穹庐似的青天之外,强劲的风吹得没有休止的时候。
自非旷士(1)怀,登兹翻(2)百忧。
假若没有心胸开阔之人的胸怀,登上此楼反而会触景生情,生出许多忧愁。
方知象教(1)力,足(2)可追冥搜(3)。
登上慈恩寺塔极目远驰,方知佛教的威力之大,足可以构思佳作,探寻胜境。
仰穿龙蛇窟(1),始出(2)枝撑(3)幽(4)。
仰面穿过弯曲的磴道,方才走出支木交错的暗处,终于登上顶层。
七星(1)在北户(2),河汉(3)声西流。
夜间在塔上仰观北斗七星好像在塔的北窗口,耳边仿佛听到银河的水声向西流动。
羲和(1)鞭白日(2),少昊(3)行清秋。
白日登塔仰视天空,那羲和鞭赶太阳迅速西进,秋神少昊给人间带来了清秋。
秦山(1)忽破碎(2),泾渭(3)不可求(4)。
俯看终南诸山忽若破碎成块,泾渭之水清浊也难以分辨。
俯视但(1)一气(2),焉能(3)辨皇州(4)。
从上往下一眼望去,只是一片空蒙,哪还能辨出那里是都城长安呢?
回首叫虞舜(1),苍梧(2)云正愁。
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虞舜的寝陵苍梧之地正生起一片愁云。
惜哉瑶池饮(1),日晏(2)昆仑丘。
痛惜啊!当年穆王与王母在昆仑瑶池饮酒作乐,竟然喝到夜幕降临到昆仑山头。
黄鹄(1)去不息(2),哀鸣何所投。
黄鹄不停地一个个远走高飞,哀哀鸣叫不止,不知前去投向何方。
君看随阳雁(1),各有稻粱谋(2)。
你们看那些追阳逐暖的群雁,各自有着谋取稻梁的术算。
小提示: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前期的作品,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天登慈恩寺塔(大雁塔)时所作。此诗通过登临高塔之所见所想,揭露了李唐王朝君昏臣佞、风雨飘摇的政治危机,表达对政治时局的忧虑和感慨。全诗构思巧妙,以景写情,想象丰富,寓意深远。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752年
创作背景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天登慈恩寺塔写的。慈恩寺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子李治为纪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所建。寺在当时长安东南区晋昌坊。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三藏法师玄奘在寺中建塔,即慈恩寺塔,又名大雁塔。塔共有六层。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改建,增高为七层,在今西安市东南。当时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均登大雁塔,每人赋诗一首,今薛据诗已失传。杜甫的这首诗是同题诸诗中的压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