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ion to localhost:9312 failed (errno=111, msg=Connection refused)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意思|古诗译文_猿诗词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高标(1)苍天(2)烈风(3)无时(4)

慈恩寺塔高超出穹庐似的青天之外,强劲的风吹得没有休止的时候。

自非旷士(1)怀,登兹翻(2)百忧。

假若没有心胸开阔之人的胸怀,登上此楼反而会触景生情,生出许多忧愁。

方知象教(1)力,(2)可追冥搜(3)

登上慈恩寺塔极目远驰,方知佛教的威力之大,足可以构思佳作,探寻胜境。

仰穿龙蛇窟(1),始(2)枝撑(3)(4)

仰面穿过弯曲的磴道,方才走出支木交错的暗处,终于登上顶层。

七星(1)北户(2)河汉(3)声西流。

夜间在塔上仰观北斗七星好像在塔的北窗口,耳边仿佛听到银河的水声向西流动。

羲和(1)鞭白日(2)少昊(3)行清秋。

白日登塔仰视天空,那羲和鞭赶太阳迅速西进,秋神少昊给人间带来了清秋。

秦山(1)破碎(2)泾渭(3)不可求(4)

俯看终南诸山忽若破碎成块,泾渭之水清浊也难以分辨。

俯视(1)一气(2)焉能(3)皇州(4)

从上往下一眼望去,只是一片空蒙,哪还能辨出那里是都城长安呢?

回首叫虞舜(1)苍梧(2)云正愁。

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虞舜的寝陵苍梧之地正生起一片愁云。

惜哉瑶池(1),日(2)昆仑丘。

痛惜啊!当年穆王与王母在昆仑瑶池饮酒作乐,竟然喝到夜幕降临到昆仑山头。

黄鹄(1)去不息(2),哀鸣何所投。

黄鹄不停地一个个远走高飞,哀哀鸣叫不止,不知前去投向何方。

君看随阳雁(1),各有稻粱谋(2)

你们看那些追阳逐暖的群雁,各自有着谋取稻梁的术算。

小提示: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前期的作品,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天登慈恩寺塔(大雁塔)时所作。此诗通过登临高塔之所见所想,揭露了李唐王朝君昏臣佞、风雨飘摇的政治危机,表达对政治时局的忧虑和感慨。全诗构思巧妙,以景写情,想象丰富,寓意深远。

创作背景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天登慈恩寺塔写的。慈恩寺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子李治为纪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所建。寺在当时长安东南区晋昌坊。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三藏法师玄奘在寺中建塔,即慈恩寺塔,又名大雁塔。塔共有六层。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改建,增高为七层,在今西安市东南。当时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均登大雁塔,每人赋诗一首,今薛据诗已失传。杜甫的这首诗是同题诸诗中的压卷之作。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