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
〔宋〕
河北(1)民,生近二边(2)长(3)苦辛。
河北的老百姓日子真够艰难,生活在边疆与辽国和西夏相连,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1)官家事(2)夷狄(3)。
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
今年大旱千里赤(1),州县(2)仍催给(3)河役(4)。
今年的大旱灾赤地千里,州县官吏依然抓壮丁去把苦役承担。
老小相依来就南(1),南人丰年自无食。
老少相互搀扶向南逃荒,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缺粮断餐。
悲愁天地白日昏(1),路旁过者无颜色(2)。
边民的愁苦如阴云遮空,天昏地暗,行人见了无不神情黯然。
汝生不及贞观(1)中,斗粟数钱(2)无兵戎(3)!
无法逢时生在贞观年间,那时几文钱买一斗稻谷,没有战乱!
小提示:王安石《河北民》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河北民》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剪裁精当,言简意赅,全面反映当时百姓深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之苦,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的唐太宗贞观之治,这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真切深刻地体现了此时此地的社会生活,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 作品出处王临川集
-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北宋朝廷每年向契丹(后改称辽)、西夏交纳大量银绢作为“岁币”,以求苟安。这年年岁岁的沉重经济负担首先落到边境百姓身上。州县官衙敲诈勒索,百姓苦不堪言,遇到天灾,更无法生存。庆历六年(1046),北方遭受严重早灾,王安石时淮南签判任满,在去京师的路上感受到这一严酷的社会现象,写下了《河北民》这首诗。
相关诗词
-
河北民为裴侠歌
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
-
送杜伟长学士赴漕河北
甘陵孤垒起纤埃,趋诏东南武库来。天子此时知国器,生民从古寄贤才。神锋立断无留刃,筹笔先机有疾雷。行见司徒封露布,邺城歌舞夹行台。
-
次韵子瞻送顾子敦河北都运二首·其二
...壁,无愠可三已。昨来立清班,国士相顾喜。何因将使节,风日按千里。汲黯不居中,似非朝廷美。太任录万事,御坐留谏纸。发政恐伤民,天步薄冰履。苍生忧其鱼,南亩多被水。公行图安集,信目勿信耳。
-
渡河北归
三吴问俗罢,旋跸渡洪流。微日笼华盖,轻飙送御舟。水能安汎滥,堤遣护田畴。自此民休息,纾予南顾忧。
-
舟次河北自饮
好月随舟转,相看醉影斜。雄心非藉酒,清泪岂闻笳。城废连年水,民荒何处家。同人各努力,莫待鬓毛华。
-
送河北提刑王詹叔郎中被诏充开封府判官
人物神州杂五方,平明京兆坐黄堂。民投牒讼千狙诈,吏抱文书百雁行。幕府要人关听断,朝廷自昔选才良。朔陲使者声名久,随诏南辕佐赵张。
-
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
猛虎伏尺草,虽藏难蔽身。有如张公子,肮脏在风尘。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击筑向北燕,燕风易水滨。归来泰山上,当与尔为邻。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黄河二首·其一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
调笑令·河汉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思,塞北江南别离。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