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左通老用陶潜还旧居韵
〔宋〕
故园非无路,今已不念(2)归。
并不是不想或不愿回去,而是有路已回不去了。
秋入汉水(1)白,叶脱(2)行人悲。
秋天汉江的江水澄清,落叶让人显得格外悲惨。
东西与南北,欲往还觉非。
不管往哪个方向走,都难以找到一个安身之所。
勿云去年事,兵火偶脱遗(1)。
去年金兵袭邓州,我仓皇出逃,奔入州南数里的南山中躲避。
可怜竛竮(1)影,残岁(2)聊相依。
我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兵火遍地也无依无靠。
天涯一尊酒,细酌君勿催(1)。
浪迹天涯在此饮酒一杯,待我细细品尝不要催我。
持觞(1)望江山,路永悲身衰。
举着酒杯遥望大宋江山,但只怕是路长体衰。
百感醉中起,清泪对君(1)挥。
在这百感交集之时,我只能挥泪与你左通老告别。
小提示:陈与义《同左通老用陶潜还旧居韵》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同左通老用陶潜还旧居韵》是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用陶潜《还旧居》韵,含有深意,“故园”两句,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动乱现实和诗人的悲愤心情;“秋入”两句,交代这次离均阳南去的路线和时间;“东西”两句承“行人”表明诗人当时行踪飘忽,感到天下之大,竞难觅一个安身之所;“勿云”两句,写建炎元年,陈与义仓皇出逃的事;“可怜”以下四句,感叹自己形单影只,值此凶年,漂流到此相依;最后四句回应开首,感叹山河破碎,路长体衰。这首诗无论就写实的手法,还是就沉郁悲壮的风格来说,都明显地受到杜诗的影响。
- 作品出处全宋诗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1128年
创作背景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陈与义避乱,自河南南逃,于建炎二年八月至均阳,秋天又离均阳再往南到岳州。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金人已牢牢控制着北中国的广大土地,而且还不时向南进逼,时势岌岌可危。而《同左通老用陶潜还旧居韵》此诗创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作者秋离均阳(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去岳州(州治在今湖南岳阳)时,作者时年三十九。
相关诗词
-
鸣社名流莅江欢迎词即用陶社成立词韵
丙寅之岁清和月,芳泥印遍宾鸿迹。芙蓉江上萃群英,薜荔园中占丽泽。萧萧风雨故人来,联床夜话濂溪宅。暨阳觞咏续淞阳,陶社高张鸣社额。会稽山上钟瑰奇,汝南名阀推诗伯。循声远绍古龚黄,豪气压倒今元白。主盟坛坫任折冲,酩酊常至酡颜赤。桃花春涨江鲥肥,呼朋共展乘风翮。或则曾登李杜坛,或则屡夺苏辛席。云霄丹凤绚文采,湖海元龙壮魄力。秣陵奇气接吴山,名流大著珍刊刻。乾坤灵秀泄双管,周秦汉魏争风格。不才槁卧荒江滨,垂纶敢望珊瑚获。不图夜尽鴂旦鸣,朝暾遍照登瀛客。鸿博都储旷世才,衙官屈宋等什百。三径松菊幸不孤,唱酬尽把閒愁释。...
-
秋日送同年刘鄜南归秦中集杜四绝·其二
青枫叶赤天雨霜,三叹聚散临重阳。篱边老却陶潜菊,托身白云还故乡。
-
喜雨赠邑侯吴公淩霄,用陶社成立词韵
太岁丙寅夏五月,官绅日叙忘形迹。同抱殷勤恳挚心,为民请命祈膏泽。令尹固始延陵公,瑰文飞檄蚊龙宅。翘首太虚无片云,欷歔仰望频蹙额。聪明正直城隍神,累代崇封靖...
-
再游岳麓示法光其邻道林人言陶士衡旧居也五绝·其四
旧诗不省作何言,新句无奇墨乱翻。要是云山通宿契,故将文字寄深论。
-
五月二十日还旧居有感
...峰。出门望平皋,良苗郁以葱。恭惟昔先人,有此一亩宫。遗字满尘壁,所忧非困穷。但愿君与相,燮调致年丰。谅哉烈士心,举世故莫同。踟蹰不忍去,恻怆结微衷。
-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一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
拟古九首·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
送客归襄阳旧居
襄阳耆旧别来稀,此去何人共掩扉。唯有白铜鞮上月,水楼闲处待君归。
-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
...强下何曾箸。江上易优游,城中多毁誉。分应当自尽,事勿求人恕。我既无子孙,君仍毕婚娶。久为云雨别,终拟江湖去。范蠡有扁舟,陶潜有篮舆。两心苦相忆,两口遥相语。最恨七年春,春来各一处。
-
同诸客题于家公主旧宅
平阳旧宅少人游,应是游人到即愁。布谷鸟啼桃李院,络丝虫怨凤皇楼。台倾滑石犹残砌,帘断珍珠不满钩。闻道至今萧史在,髭须雪白向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