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
〔宋〕
临川(1)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2),以临(3)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4)而方以长(5),曰王羲之(6)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1)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7),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8)邪(9)?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方羲之(1)之不可强以仕(2),而尝极东方(3),出沧海(4),以娱其意(5)于山水之间。岂有(6)徜徉肆恣(7),而又尝自休(8)于此邪?羲之之书(9)晚乃善(10),则其所能,盖(11)亦以精力自致者(12),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13)者,岂其学不如彼邪(14)?则学固岂可以少哉(15)!况欲深造道德(16)者邪?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1)。教授(2)王君盛恐其(3)不章(4)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5)以揭(6)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7),岂爱人之善,虽一能(8)不以废(9),而因以及乎其(3)迹邪?其(3)亦欲推其(3)事,以勉其(3)学者(12)邪?夫(13)人之有一能(8),而使后人尚之如此(14),况仁人庄士(15)之遗风余思(16),被于来世(17)者何如哉(18)!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小提示:曾巩《墨池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墨池记》是北宋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从传说中王羲之墨池遗迹入笔,巧妙机智地借题发挥,撇下“墨池”之真假不着一言,而是重点论及王羲之本人,说明王羲之的成功取决于其后天的不懈努力,顺理成章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全文通过记叙、议论的交替出现,显示出不断起伏的层层波澜,突出主题, 实为一篇文情并茂而又议论风生、结构谨严而又笔法活脱的优秀作品。
- 作品出处元丰类稿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池边习字,池水尽黑。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此篇散文《墨池记》。
相关诗词
-
试毗陵周寿墨池样笔
旧来鸡距说宣城,近来墨池说毗陵。不知阿谁喜柔懦,毛颖只今泥样软。笔头政要挽千钧,渠自无力随人转。兔尖如针利如锥,方能幻出抉石猊。少年免冠已秃鬓,...
-
鹅池
鹢鹢能鸣异众禽,池边墨客最知音。世间多是山阴妪,应恐误猜君子心。
-
下池 其一
漾漾璇题湛镜光,团团素璧剪方方。一抔曾勺蟾蜍玉,犹带仇池翰墨香。
-
送径山元书记归池阳
又说池阳去,先寻弄水亭。且藏双眼碧,归对九华青。栗稻霜才穫,云房夜莫扃。有来无逸驾,勒驾有山灵。
-
扬雄墨池
宅废经池在,人亡墨溜乾。蟾蜍兼滴破,科斗共书残。蠹罢芸犹翠,蒸馀竹自寒。他杨无可问,抚物费长叹。
-
归宗墨池
龙跳虎跃入昭陵,墨汁空留一段冰。散作淋漓元气湿,屋头老木挂疏藤。
-
洗墨池
剩有临池兴,人称协律郎。至今蝌蚪迹,犹带墨痕香。
-
四川茶马牛宝章修扬子墨池以书索题咏
子云一去千馀载,惟有成都墨池在。草玄此地是邪非,玄文今在人谁知。虽逃刘歆酱瓿阸,鼠壤蛛窠蠹鱼宅。岂无学者工探求,不讥僣圣几赘疣。自从马邵造玄域,晁氏...
-
题归宗寺
愦愦深源与会稽,识时惟有一羲之。千年误作能书看,谩说鹅池与墨池。
-
传是楼记
...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